龙岩明代名士——王源

家乡区县: 福建省连城县

王源(1376~1455),明代名臣,原名王原楚,字启泽,号韦庵;属龙,汉族,闽王王审知之裔孙,福建龙岩人;永乐二年进士,历任河北深泽知县、左春坊司左直郎(仁宗皇帝朱高炽及其兄弟的老师)、上海松江同知、广东潮州知府等职。他一生爱民如子、勤政清廉,孝忠朝廷、敢于谏言,三次蒙受冤曲被投入狱、三次东山再起官复原职;人们三次为他立坊、多处为其建祠,盛赞他过人的才华和勤廉的官德。清代学者张廷玉在编着《明史》时特在《循吏》篇中收入了他的生平;后来陈白沙把他潮州的功德,与韩愈相提并论,认为“吏于潮者多矣,其有功而民思之,唐莫若韩愈,明莫若王源”。
“聪颖好学,高中进士,丰稔破天荒”
(1376~1404)
少年王源天资聪颖,两肩各有一颗油亮的黑痣,十分可爱。五岁就能够熟读经书,写得一手漂亮的真、草、篆、隶四体字。他记忆超强,凡书过目一两遍终身不忘;才思敏捷,百语千言一挥而就。他严于律已,勤奋好学,常常手不释卷、目不窥圃,废寝忘食。他虚怀若谷,善于汲取他人的长处,学习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家设立“省堂”;效仿西门豹偑韦自警,痛改急躁恶习,而自号“韦庵”;敬仰松竹凌寒傲雪之气节,自题“松竹斋”。
1396年,洪武廿九年丙子十一月,王源第一次走进考场——参加县级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为生员。小试牛刀,旗开得胜,王源信心百倍,觉得自己的才思和力量如喷涌之泉源源不竭,于是更名为源,更加埋头苦读奋发向上。
1403年,永乐元年癸未秋,王源参加福建乡试,顺利孝中举人。
1404年,永乐二年甲申,二月王源赴京;三月一日参加殿试,擢升进士,关正八品,授予翰林院兵科庶吉士头衔;同榜高中的还有状元曾棨等。六月,王源荣归故里,县令韦安等率龙岩众多学子和数百乡亲敲锣打鼓,在城门外夹道欢迎。家乡人民用各种方式为王源祝福喝彩,并在西门外为他树起了第一道牌坊——“崇德坊”,祝贺他荣擢进士。

“出知深泽,为民请命,蒙难见真情”
(1405~1422)
1407年,永乐五年辛亥,深泽闹水灾。王源奏请朝廷将当年上交的粮草暂时存放本县仓库,待百姓度过灾荒后再组织人力运往京都。朝廷依照规定没有同意。王源不忍增加百姓负担,擅自将这些粮草存放本县,结果触犯朝廷戒律被投下狱。当时永乐皇帝准备迁都,正在北京大兴土木,急需各种建筑材料。因此朝廷规定犯人可用运砖的方式对抵罪行。深泽百姓得知这一消息,自发组织了180辆牛车。他们不顾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自备身缠,远赴通州张家湾帮助王源运输了一万三千块斧头砖到北京太庙以赎其罪。忍冻挨饿,牛毙车毁,人们毫无怨言。朝廷深为百姓的真诚所感动,原谅了王原的冒失,又让他官复原职。
“晋京应考,擢升春坊,真心育皇储”
(1423~1424.8)
“履职松江,大胆作为,深得万民心”
(1424.8~1429.8)
1427年,宣德二年丁未,江浙一带土豪劣绅沆瀣一气、犯上作乱。朝廷委派中贵人刘宁等查办此案。刘宁深感责任重大。他熟悉王源过人的胆识和果敢的办事风格,奏请朝廷让王源与他同行协助办案。王源协助刘宁一路不徇私情、秉公办案,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百姓拍手称快。但由于涉案的面太广,如果机械地按照朝廷“情重者抄没,情轻者全家起发”的处理办法,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必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王源大胆建议,将犯人发配充边,把犯人家属留在当地协助办税。这样一来,既打击了犯罪又稳定了社会,而且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朝野上下反响极好。
崇文重教,是王源的一贯主张。在松江尽管王源没有主管全盘,也没有分管文化教育,但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关心民众的教育。他从百忙中挤时间编写了《家礼易览》,用文公礼仪教化百姓,社会风气大有改观。1428年,宣德三年戌申,王源还将松江的经验介绍回家乡龙岩,并委托乡人带回银票在龙岩县治西创建了王氏义学,聘请族人王志方为师,教育族亲和乡人识文断句、修身养性、习礼开智。
“回乡尽孝,热心公益,功德留青史”
(1429.9~1434)
“敕守潮州,不负帝望,声名及韩愈”
(1435.5~1445)
“优老于家,奉献余热,德行馨百世”
(1445~1455)

“优老于家,奉献余热,德行馨百世”
(1445~1455)
1455年,景泰六年乙亥,王源辞世,享年八十岁,葬在龙门陈邦村(今龙门镇石牌前面前山土坑青蛇下林,据说该村就是因为地处王源墓的大石牌前而得名的)。王源逝世后的数百年,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才学过人、正直清廉的先贤。

阿西(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