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李勇德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李勇德,集美区后溪乡兑山村下蔡角人,民国五年(1918年)十二月生于贫农家庭。一岁八个月丧母,两岁四个月殁父,姐姐李蔡比他大三岁,叔叔李文骂也只大他十来岁。苦命姐弟依靠祖母王氏和叔叔含辛茹苦抚养。王氏贤慧,每天彻夜蒸制“红龟”一种点心。用染成红色的糯米面包芝麻或绿豆或花生研成的甜馅,再用刻成龟状的木模压成龟形,然后蒸熟。,第二天清晨让儿子李文骂挑到集美渡口(今鳌园西侧沙滩)和各校附近叫卖,每天赚七八十铜板(约二角钱),以维持全家老幼生活。
    李勇德七八岁时,对邻居孩子们能上学读书非常羡慕。祖母通情达理,遂节衣缩食,让他进陇西小学读书,这所小学,是祖籍兑山的台湾族亲李仲义(字重义)在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影响下为主出资创办,免收学费。李勇德勤奋学习,每学期品学兼优。小学毕业时,因祖母年逾古稀,他无法升学,遂到集美学村姑丈陈远志家帮工。
一天,他姑丈发现他写字潦草,严肃批评他说:“尚未学走想学飞!须知字是文章之皮,如果文章写得很好,而字却如春蚓秋蛇,人家也不会喜欢拜读”。从此,李勇德写字横、竖、撇、捺、点、勾、提,一丝不苟,非常工整,不久便练就一手挺秀的小楷。
李勇德在姑丈家帮工一年多,由于叔叔南渡暹罗做苦力,姐姐出阁,几亩薄田无人耕种,祖母年迈无人服侍,遂回家种田。
“七七事变”后,寇患日深,国难方殷。李勇德时际弱冠之年,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对国难万分忧虑,因此积极寻找报国机会,无心种地。由于两三年前叔叔已经返梓娶亲(复又出国),祖母已有人服侍,遂和小学同学李理真(又名李水金,同村族亲,今定居新加坡)一起投考国民政府中央军官学校第十七期,获取被分配到桂林分校。但是,家贫如洗,如何去桂林求学?幸亏下蔡角几十户族亲自动捐款,他姑丈也尽力资助,才筹足盘缠让他上路。以后每半年都由乡里长辈在族亲中募捐点钱寄给他。
    在族亲们的共同培养下,李勇德终于毕业了。他被派到乡亲李良荣任师长的八十师某团卫当卫士排(即警卫排)排长,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升任八十师特务连(即警卫连)连长。当时,多数低级军官空闲时便打牌、喝酒,冶游者也为数多多。李勇德却不然,他每月领饷以后,首先是寄些钱给老祖母作为生活费,剩下的是买书。并且效法冯玉祥将军,请一位当过私塾老师的老人教他读《古文观止》,千方百计要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准。岳飞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惧死,天下太平矣!”是李勇德的座右铭。在他遗留的许多书籍的扉页上,都写有这句话。
李勇德的爱人是海澄县(今龙海县)白水营人,小学教师(初中毕业)。民国三十(1944),她已经26岁,提出要结婚。李勇德回答:在日寇退出国土以前,我时刻准备为国捐躯;为了不让你万一成为寡妇,我不想结婚。如果你能等待,我感谢你,否则你可以自己作出抉择,我不怪你。他爱人听了,热泪盈眶,点头不语。当年5月,他趁出差到泉州的机会,骑匹红鬃马,带三四个士兵回故里看望祖母,在祖母面前下跪叩头。他在家住两个晚上,留下二百斤大米,又冒雨回福州去了。是年九月二十六日夜间,日寇长岭喜一带领一个独立旅由连江犯福州。八十师力战七昼夜,至十月四日奉命撤出福州城区,控制近郊山野,不断痛击敌人。就在那时候,李勇德恳求李良荣让他离开特务连,上前线杀敌。李良荣看他志坚意切,终于批准其请求,任二三九团一营二连连长。

余志宾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余志宾网络营销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yuzhibin

 

余小伦001(2014-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