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山庄
据《东莞县志》记载,1912年,东莞第二任县长岑学吕创建盂山公园时,把红棉山庄列为公园的八景之红棉山庄
首,亲自书题木匾“红棉山庄”,并撰书楹联:“春树有情迎过客;名山无恙慰诗人。”可惜物是人非,如今山庄门口的横匾“红棉山庄”是前东莞中学校长罗阳手书,两边的对联也换成了“画入楼台参雅趣,诗翔苑径合清幽”。
山庄前庭聚集不少粤曲爱好者,透过他们稀稀落落的身影,不远处一棵挺拔的红棉树下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古朴建筑,这就是钵山堂。1925年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期间,叶剑英等人曾在这里驻扎过。周围还有红棉阁、听蝉堂、棉荫轩等,只见石山对峙,竹林遮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长廊大院交错有别,有羊肠石道贯穿,具曲径通幽之妙。
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在抗日战争前,红棉山庄前面有一大块空地,四周是苍老古木,庄内有一座古老石山,突屹古雅,并设有“罗汉床”,游客到此,有清茶解渴。但后来日军侵占东莞,驻兵园内,树木被砍,八景被摧。现在的山庄,是1987年由莞城政府拨款重建的,占地面积4225平方米,建筑面积7 15平方米。据老莞城人陈伯回忆,当年红棉山庄那古老石山是用英石砌就的,石山下有水池,养有金鱼,围以砖栏,秀丽迷人。
山阴台
在红棉山庄对面的盂山山坡上,是山岩峭拔、怪石嵯峨的山阴台。《盂山公园诗册》有诗吟:旧游阔别无多日,道入山阴得似无;此地烟霞成小筑,个中裙屐半吾徒。
登山阴台有两个门,右边的入口是“柴门”,横匾“小山阴”是由著名书法家秦萼生所题;左边入口叫“竹门”,上面挂的横匾题为“涉胜”。据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山阴台亦为1987年重建,并增设了山阴瀑布,用人工造成六级瀑布,上下高差为12米,要用3个4寸水泵循环抽水,当年还请来黄雨、刘逸生、张采庵等园林专家、诗人、书法家出谋献策。
拾级而上,途中可见西边一洞口刻有“绿岩”,东边一洞口刻有“洞天”两字。只见内侧洞穴蜿转、曲径盘旋,洞顶上方天空辽阔。在洞内石台稍坐,别有“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幻觉。
走出岩石洞,有一块形如琴状巨石横卧头顶,上刻“琴门”两字。沿石级而上,过“通幽”就到了山阴台顶。顶上一座飞檐翘角的山阴堂,堂前为瀑布,堂后为花园。横匾“山阴堂”三个大字为著名书画家关山月题写,两侧为张采庵书写的对联:且欲来寻观弈者,不妨看作补天馀。
从山阴堂再往顶上走,可看到半山亭。如果不是公园工作人员的介绍,估计很少有人知道这里就是公园旧八景中惟存的一景。刘光中在《钵盂山》中云:“劫后荒芜遍野,庄院颓垣片瓦,惟有半山亭,亦堪惊。”半山亭红砂岩地基已经裸露,像凝固已久的血块一样,亭顶裂开,廊柱斑驳,没有说明文字,就像一位沧桑又沉默的老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