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的东南部,绵延着一片牵动着整个温州城的天然屏障——大罗山,而在大罗山的东谷,瑶溪水从此发源,于高山石缝中涓涓渗出,汇成溪流,沿瑶溪泷6公里峡谷跌宕流泻。玉溪幽谷,茂林修竹,位于龙湾境内的瑶溪一带自古就是吸引文人墨客荟萃的历史文化名胜之地。于山坡溪谷中,于绿林花海中,寻踪历史文化的印迹。
龙岗山遗址(龙岗寺)
沿着龙岗岭森林古道一路而上,鸭舌草开满石阶两旁,寻访团在蓝色花海的簇拥下,龙岗山遗址位于半山瑶溪景区内。四五千前,龙湾这一带还是一片海,大罗山就像现在的洞头一样是一片海岛。这里可以说是龙湾人文明的起点,那时的温州人除了上山打猎,就是出海捕鱼来维持生计。
龙岗山遗址范围约1500平方米,遗物丰富,有石器和陶器两类,经鉴定,出土器物上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在战国,这是迄今为止在龙湾境内发现年代最久远的文化遗址。
龙冈寺原名白云寺,建于明代,三进一门台。1986年重建时,因寺院南侧有“龙冈”两字摩崖题刻,改称“龙冈寺”,2007年定为温州市重点寺院,牌楼是新建不久,但周围还是杂草一片,只留一条小径,这里应该是龙岗寺的正门,不过现在大部分人从公路上来,就从后门进入了。
贞义书院
行走在龙岗岭古道上,向南眺望钟秀园,便可找到古代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贞义书院的遗址。龙湾历史文化名人明朝首辅——张璁,乡荐后便在瑶溪创办了罗峰书院进行讲学,经扩建后,世宗皇帝为之敕建赐名的“贞义书院”,更具规模。只可惜因倭患,贞义书院毁于兵火,仅存遗迹。
继续拔山而上,在龙岗山遗址,有一座寺庙叫“龙岗寺”,在龙岗寺后面,有一座亭叫“觞咏亭”,在“觞咏亭”附近涓涓地奔流着一条小溪,而在这条小溪的两边,有两块巨岩,面向东面右手边的刻着“罗阳洞天”,左边的岩壁上刻着”濯缨”。这里便是半山摩崖题刻群了,在附近,拨开茂林修竹,就又能看到另一处崖刻——华阳洞诗碑,岩壁上刻着“华阳洞”三个字,岩下有个大约半米高的石窟,诗碑就半掩半现地坐落这里。在明嘉靖年间,王叔果和王叔杲两兄弟为官十多年后谢政回乡,隐居在这里,两兄弟文采斐然,在娟秀的山水间,撰文赋诗、书法崖刻便成了他们的雅趣,王叔果字西华,王叔杲字阳德,所以这洞便叫‘华阳洞’了。
摩崖石刻
龙岗山空谷里不仅回响着远古先祖的足音、文人墨客的吟诵,还有那悠悠的木鱼敲打声,坐落于此的龙岗寺因摩崖石刻和新石器时代文物而别具文化底蕴。
从寺庙的屋顶、柱子,到大门、地面,整座大殿都是用大罗山本地的花岗岩雕砌而成,而像龙岗寺这样大规模用岩石建成的寺院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佛塔是佛教的象征,佛塔最早是用来供奉和安置舍利、经文和各种法物。这座建于北宋元祐五年至八年,具有近千年历史的千佛塔,六边形九层实心,如今塔顶已毁,残余17余米高,因塔身雕佛像共计1026尊,所以称为“千佛塔”。从台基上雕刻精美的须弥座,到屋势平缓的腰檐,至出檐的筒瓦及瓦脊。
龙湾的文化十分灿烂,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湾人我感到十分自豪。温州的文化就好像一条珍珠项链,龙湾每一段历史文化,都是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珍珠,每一颗都很灿烂,而且他们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才组成了温州这么深厚悠久的历史文脉。应该在龙湾区内推出龙湾文化特色旅游,把散落在龙湾地区的“珍珠”都串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其中。既能很好的保护了这些历史文化,也能很好的促进当地的个人收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