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龙(1531-1598),一说(约1528—1598)明代抗倭名将。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江西丰城杜市镇邓家村人。魁伟敏捷,骁勇善战。嘉靖三十七年(1558)中武举。后赴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曾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农民起义。万历二年(1574),迁铜鼓石守备。不久,署都指挥佥事,掌浙江都司。后升参将,领兵平息麻阳(今湖南麻阳西南)苗民金道侣起事和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兵变。十一年,任云南永昌卫参将,率兵激战攀枝花(今属四川),阵斩引缅甸军入境的木邦部罕虔,升副总兵。统领姚安营兼领腾冲营,因虐待腾冲兵致兵乱,被夺职。十八年,受命立功自赎,率军与游击杨威部配合,平息丁改十寨起事,复副总兵,署金山参将事。二十年遭劾罢归。万历二十六年(1598),日本大侵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倭寇遁逃。在露梁海战中,年近古稀的邓子龙奋勇直前,不幸阵亡。朝鲜为之立庙,世代祭祀。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然遗体有其身无其首,其首级已被倭寇割去,于是用沉香木雕刻首级合殓。著有《横戈集》、《阵法直指》等。
邓子龙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杜市镇狮子邓家村,早年因生计所迫,游走四方。嘉靖八年遇吉水罗洪先生于丰城东门白云寺,技艺大有长进,在罗洪先的帮助下,邓子龙考中了武举,从此走上了他长达40年的军旅生涯。
邓子龙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朝面临内忧外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当时中国沿海饱受日本倭寇和海盗的侵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很大损失。邓子龙毅然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抗倭斗争中,率领江西官兵进驻福建泉州一带,英勇抗击倭寇达十余年,先后转战福建、广东沿海,大小数百战,屡立战功。他先后受陈晋德、吴桂芳、殷飞茂、郭成、张元勋等文武官员的器重,一步步由一名下级军官成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将领,他的许多军事思想和理论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邓子龙善书法、好吟咏,著有《风水说》、《阵法直指》和《横戈集》。在福建、广东、江西、湖南、贵州、云南一带均有许多邓子龙的遗迹保存至今,在他的家乡,其墓地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少地方和著名品牌均以邓子龙命名,邓子龙的英名至今远扬,深受世代丰城人民的崇敬。
丰城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大打“子龙”牌,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了新行政中心的主要道路和花园式商住楼,在杨柳湖景区文化墙设立了大型浮雕。在他的家乡杜市镇,人们矗立了他的巨型铜像,重修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子龙墓,其纪念馆也在设计当中。园艺场、彩瓦厂均以子龙命名,丰城地方特产冻米糖,更是以“子龙”牌驰名中外;云南施甸、贵州晴隆也以邓子龙命名当地名茶,其中“将军绿”还获得‘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邓子龙已经成为一个海内外共享的一个知名品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