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缅青,字怀亭,清抚彝厅鸭翅渠人。其父申大振,道光年甲午科举人。他自幼受家庭薰染,爱读诗书,聪慧过人,日诵数千言,过目不忘。十三岁考中秀才,就学于高合翰林赵福淳之门,孜孜好学,熟读经史子集,各流派学说,人称奇才。他虽学识渊博,但仕途不佳,四次乡试未中。据传在一次乡试中,因错将“秋”字写为“愁”字,未被录取,试官在考卷上眉批日:“诗文俱佳,何其愁也”,甚为惋惜。后仅被中为恩科贡生。同治十年(1871年),在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过程中,受钦差大臣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当时驻高台)派遣催办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五省由户部分拨的粮响,次年粮炯催清,由成禄保荐钦加监提举衔,分发山西以通判试用,适父亲病死,故丁忧未到职。从光绪元年(王875)主讲蓼泉书院十六年,潜心培养本地人才,脱颖而出者数十人,被社会推崇敬重,称圣人。后保荐为国子监典籍衔,候选教谕。署理本省巩昌府优羌县(今甘谷县)训导(一县之学官),任猫归县,当本县教育会会长多年。 陈春基,字子和,光绪十一年(1886)十月。生于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的一个殷实人家。他聪明好学,上完私塾后,直接考入甘肃省矿业中学堂。民国三年(1914 ),他自费留学日本,考入东京明治大学,专攻法律。当时,甘肃省教育厅对取得学校证明的自珊留堂雌。*)绒甚将生给他的补助费全部交还给当时驻日的留学监导,请他转分给生活困难、急需钱用的其他留学生。这种急人所难的行为,在同学中得到一致赞扬。窃国大盗袁世凯以出卖民族利益的二十一条件,换取日本帝国主义对其帝制的承认,在中国留学生中,激起了轩然大波,群情激愤,组织留学生会,发起了强烈的反袁活动。陈春基热烈响应留日学生会的号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会发起的反袁活动,他同广大留学生一起,驱赶了袁世凯驻日公使陆宗舆归国。他为能尽留学生的一份爱国心,而感到十分高兴。民国八年(1919),陈春塞在明治大学法律系毕业,返回祖国。民国十六年(1927 ),陈春基报考了甘肃省政府开办的吏治研究所,并以第一名被录取。《创修.临泽县志》评述他::“慎言慎行,古貌古心,静重老成”。这个评语,并不完全准确,‘他的心并不古。相反,他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而且执着追求。他的留日同学张文霞、黄中天、张仲凯玉蔡香山等,说他:“品学兼优,敦厚无华”。
高增贵,字季良。临泽县平川乡五里墩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少年在本村土地庙私塾读书,聪明过人,孜孜好学,成绩优异,后毕业于萝泉高等学堂。子宣统元年(1909年)二十三岁时,考入甘肃矿业中学堂,后升入西北大学。民国九年(1920年)就读于北京警官高等学校。民国12年(1923年)又因家内无人料理,辞职回乡,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曾三次出任临泽县教育局长,其历史知识渊博,文学基础功底深厚。于民国30年(1941)受县长王存德之聘,任《创修临泽县志》总纂。解放后,土地改革运动中,由于他思想开明,拥护党的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率先把土地贡献出来,交土改组分郁,政府定为开明地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