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瓯江奔腾而下,在瓯江口形成浩浩江面,波涛凶涌,浪遏飞舟!
龙湾炮台山,位于瓯江口南岸,面积7000平方米,距市区12公里。东北面突兀于滔滔江面,与乐清磐石山的“镇瓯炮台”隔江相望约1公里;南面山麓有陡门,与龙湾村落毗邻;西面为江湾。因山中存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炮台遗址,人们称之为炮台山,原名温标右营龙湾炮台。炮台山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硝烟烽火,扼守着瓯东大门,是温州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浙南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要隘。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当年帝国主义侵略和骚扰我沿海一带,温州龙湾沿海官府和民众为保卫自己的家乡不受侵略,在瓯江边的一座小山包龙湾山,树起反侵略的炮台。山虽不高,却因有了这炮台而名扬东瓯!它为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温州龙湾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保卫家乡真实见证!
登上这不高的炮台山,面对这滔滔东流江水,心思穿越时空,回到那一百多年前龙湾官民守卫海防,打击倭寇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可以想象到,那火光闪耀,炮声轰鸣,江涛飞腾,浪柱冲天的战争场面!据说当时倭寇频频侵犯我东南沿海,妄图沿瓯江直上温州内陆,可由于有了龙湾炮台和乐清镇瓯炮台夹江雄据,龙湾和乐清人民顽强抵抗意志,使倭寇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只好沿海北上,放弃侵犯温州的企图!看来龙湾炮台为保卫温州,免遭倭寇侵扰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我们看到,厚重的炮身掩没在青青的野草之中,在瑟瑟秋风中更显的悲情雄壮。它默默承载历史风雨!每每想到建造炮台时,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龙湾民众是怎样在泥泞的道路上,把一个重达几顿重的炮身,用肩扛手拉的办法,拖上炮台山?使我们真实的感受到龙湾人民为保卫家乡意气风发,团结一致的战斗精神!
这炮台在抗日战争温州沦陷时,曾遭到日本鬼子疯狂轰炸,几乎夷为平地!日本鬼子和它的老祖宗倭寇一样,视这炮台为最大威胁,非炸平不可!
龙湾炮台是温州市历史遗留现存的唯一一处军事要地,不仅具有较强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功能,而且具备相当好的旅游条件。为挖掘炮台山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1988年开始,温州市和龙湾区两级政府先后拔出专款,以“尊重历史、确保原迹”为原则,先后三次对古炮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复。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炮台专门题词:“缅怀英烈振奋中华”。2001年6月,为进一步增强古炮台的国防教育功能,龙湾区再次投入资金,并由区人武部牵头,对炮台山内部设施进行修整、充实、完善。开辟了炮台山“国防教育长廊”,分“领导重视、炮台历史、勿忘国耻、国防法规、光辉历程、兵器知识、现代国防、民兵成果”等八个部分,向参观者介绍炮台山历史和有关国防知识,增设清朝官兵群雕、古今中外兵器、国防教育挂图、二战历史图片展、龙湾炮台纪念馆和古炮模拟实弹射击及题词纪念碑等新,每年参观者络绎不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