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无忘

家乡区县: 揭阳市榕城区

 潮汕地区有个优良的传统,就是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张罗着敬拜老公(祖宗)。而过年,我在老家的时候,还要从除夕拜到正月初三,虽然所拜(祭)的也不是什么好菜式,但是那个提示后人不要忘本的礼仪,就已足够受到称道。

“老公”也即家神,生前为我所熟悉的是祖父、是我父我母。祖父终生勤劳俭朴,滴酒不沾;我父我母则都嗜烟,父尤好酒。青年时代,每饮一斤“高梁”;到了晚年,则一瓶“长春”,得寿73岁。母不饮酒,比其多活了6年。

自从父亲下世,每回忌日祭或“老(传统)节”祭,我都会摆上当时家里最好的白酒和香烟,恭恭敬敬磕三回响头,祭献成堆的“公纸”(冥币)。父亲晚年的晚餐,总是喜欢在面前放上一盘猪头肉,然后有滋有味地品尝那廉价的特产“长春酒”,与家人拉着家常。我没在家里喝酒的习惯,但只要有时间,必蹲或坐于附近,分享他的满足。

父亲从11岁起,就以瘦削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担。20岁起当上乡村干部,30岁左右时以思想“保守”,被当成右倾的典型批斗,一气自动离职,从此成为职业渔民。

几十年间,他以其刻苦耐劳、聪明智慧,养大并培养了我们兄妹5人,并作为乡里最有威信的和事佬,维护了一村的平和。

1975年,我侥幸被推荐到汕头地区工农师范读书,父亲正患病在家休养。当时父子有一场对话。我问:“我去读书,家里生活怎办?”父亲说:“你能借此机会学到改变家庭命运的本领,家里一切困难都是闲事。”我哽咽了:“父亲还有什么吩咐吗?”“要做正经人,做正经事,赚正经钱。”在此十五六年后,我成为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当时揭阳刚刚建市,活动工作调动的人很多,有很多人去找他协助。父亲一一婉拒了。他的坚持原则,使我免去了代为“找人”的难堪,保持了并不疲软的人格。我非常感激父亲,是他以自己的血汗和品德,成全了我的“进步”和傲岸。

当我写了这些的时候,熟悉的人们也许就理解绝不向任何神仙老虎鬼磕头的我,为什么会那么重视与虔诚于先人的祭拜。

而且我还希望它成为一种家风,即把崇拜、铭记列祖列宗苦心孤诣培育扶掖后代的精神与风范作为传家宝。这是家庭和谐幸福的支撑,长盛不衰的秘诀。虽然祖先的指引与呵护,乍看也十分平常与普通,没有金言玉语,不是壮烈行为。然而它蕴含的情意,寄托的关怀,却不是世上其他任何类型的关爱所可企及,所可替代。所以它必须“用纸来包”,用心来传承。

于是,得佩服和感谢我们的先辈,他们创造了时年八节祭拜先人的风俗,以恰当的频率和仪式,使我们可以通过它保持与祖先的对话,保持这种与时间关联的报本追远的观念。然后以一种对先人感戴,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创造生活。

“家祭无忘告乃翁”。也正因此,我把这个风俗理解为“优良的传统”。而古人把它叫做“揭虔”,也是很有道理的。

人算不如天算(2014-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