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一人殿也称正殿,俗呼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万古一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为明代建筑,由拜殿和正殿前后衔接组合,拜殿卷棚顶式,三间,明朝崇祯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两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称明雕佳品。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百王景仰治代结绳扶宇宙”,下联为“万圣崇尊文成书契整乾坤”。上下联均为阳刻,字体秀美。上联右上方阴刻一行楷字
“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汝南傅振商题”。
正殿为庑殿顶,四阿单檐,飞角凌空,古朴壮观,为明天启七年建筑。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八根粗难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础上,支撑着四阿屋顶。木柱上大都有楹联,迎门一副为明代名士王九如题书:
上联:灵龟负书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万世
下联:雨粟治字开圣贤道德之传文字一人
两厢亦有木刻楹联,为明朝叶廷秀题书:
上联:秉睿德而作书天地山川辟图画
下联:察灵文以造字帝王师相启渊源
正殿内正中为神龛,仓颉金身塑象端坐其中。仓颉四目灵光,方面长须,冠冕垂旒,俨然帝王一般。神龛两侧有两副楹联。外侧是叶廷秀题书:上联:一时鸟羽开迹远;下联:千古帝功崇报隆。内侧一幅是著名历史人物宋朝名相寇准所题日月联,日联为:“盘古斯文地”,月联为“开天圣人家”。
堂堂历史名人寇准,何事何时在南乐仓颉庙题字留名?这事儿与澶渊之盟有关。“澶渊之盟”和约签定后,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诗一首,由寇准亲笔书丹,名匠刻石。这就是回銮碑。宋真宗班师回京,命寇准留下,负责大名府一带的善后事宜。
南乐县在北宋时期受大名府管辖。寇准入仕后,曾在大名做官,对南乐情况非常熟悉。辽兵退却后,寇准自濮阳北上,过清丰到南乐,看到辽兵所到之处一片破败,十分荒凉,心中不胜愤慨。九月里的一天,寇准在侍从的护卫下,渡过繁水河,来到仓颉庙。他拜谒了字圣仓颉夫子,又仔细观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后祭祀仓颉陵墓。陪同寇准前往的南乐知县告诉寇准,说字圣仓颉是南乐县人,正月二十四日生于庙前河南岸史官村,后来死在陕西白水,归葬桑梓(故乡),而在白水只设了衣冠冢。寇准说:“生于斯,葬于斯,乃邑人之光。”接着,寇准又说,我在大名府任职数年,深知此地为秀杰之区,人文荟萃,贤哲递兴,代不乏人。可怜兵火连年,扰得黎民不得安宁,致使农桑凋敝,田畴荒芜,我深感责任重大。随后,寇准等人迈步转回仓颉庙大殿,望着仓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为了表达他自己不畏强辽,矢志报国的决心和对造字圣人仓颉的崇敬之情,寇准命人笔墨侍候,挥毫题下了“盘古斯文地”“开天圣人家”十个大字,接着又在上联顶端书一“日”字,下联顶端书一“月”字,表示我寇准誓死保卫大宋江山的决心日月可鉴。
对联写成后,南乐知县忙命人精工镌刻,制成木质对联,悬挂在庙内。
神龛东侧有一圆首石碑,为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王越所立,上有仓颉画像,碑首阴刻“上古遗像”四个篆书大字。此仓颉画像早于明万历年间和崇祯年间的历代帝王画像,非常珍贵。碑阴记着仓颉陵庙四至:“东至莲花池,西至繁水县,南至五龙口,北至黑龙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说不一,但大致相同。
莲花池在庙东约两华里处,原为繁水河湾,水涸为池。其中碧莲丛丛,翠鸟翩翩,白鹅沉浮,红鲤隐现。人们于池周建一道百栏,栏外杨柳依依,栏内曲桥弯弯,确是游人频频乐往之处。古人所咏南乐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处。吴村人至今仍称其处为河湾地。莲花池于光绪年问被漳河冲决湮没,今仅余一道河湾。
繁水县为隋朝置县,唐初省,建昌乐,后又建又省,废置无常。繁水县城在庙西三里,即今边马镇,有“十步两眼井,四门三吊桥”之说。繁水县城于唐朝时为河水淹没,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县”的说法。
五龙口的传说不一。一说即字圣故里史官村(今吴村)正对仓庙的五条胡同街道,如五龙聚首,守护庙陵。一说仓颉陵庙四周有五色龙。青龙隐身庙南河水之中,黑龙藏匿庙北黑龙潭,白龙伏卧庙东莲花池底,赤(红)龙盘绕繁水城护城河内,只有黄龙雄居正中,驻守仓陵仓庙,为仓夫子坐骑。每逢仓颉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龙齐聚庙南,向仓颉礼拜。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无从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一说略近情理些。五条胡同街道正处庙南,面向仓庙,街道两侧农舍,一年四季炊烟袅袅,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烟火不断。古人是否取意于此,理或然也。黑龙潭在庙北十余里,今名白水潭。黑龙潭为何演变为白水潭,或者与民间传说故事有关。相传白水潭原名黑龙潭,为黑龙住所。自龙原居莲花池,后莲花池为漳水湮没,白龙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龙,二龙同居黑龙潭。俗话说:“二龙不能同居”。不久,二龙发生争执,黑龙战败远遁,白龙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龙潭。后人因繁体龙字不易书写,为求简便,改龙为水,成为白水潭。当然,这只是村名由来的一个传说,与史实或有霄壤之别。但作为一种别有兴味的故事听之,不无益处。
万古一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台之上,前部为祭台,周围环绕石雕栏板,正前方有几级台阶,皆为石条铺成。正殿为五脊、绿色琉璃瓦顶,水磨青砖墙,整体建筑气势宏大,庄严华美。正殿神龛后开一门,直通藏甲楼。阶前碑石林立,计有元碑一通,明万历元年、天启七年、崇祯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咸丰十年、光绪某年及民国、现代石碑二十余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为基石,或为墙堵,亟待收集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