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庙头门名“朝天门”,原为硬山三间,后改建拱券三间三门。朝天门外有石华表一对,威武的石狮蹲卧两侧。大门正中石匾额书:“史皇圣庙”。为清康熙年问南乐知县方元启题书。两侧书“文宗”、“字祖”四字,为康熙年间曲阜贡生孔尚义所题。孔尚义名气不大,只是南乐县丞,可他的哥哥却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名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该剧以明末清初侯朝宗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
大方碑
朝天门里有两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为明朝天启年间立石,东侧方碑刻“三教之祖”,西侧刻“万圣之宗”。八个字皆近二尺见方。方碑是奉了圣旨而立的。当时朝廷有吏、户、礼、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书参与了立方碑,即吏都尚书崔景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刑部尚书李养正。参加立碑的还有内阁大学士(宰相)魏广微,监察御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并府属各县县令等百余名官员,举动可谓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叶青天”叶廷秀,更增加了游人对方碑的肃然起敬和对仓庙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记载着两个有趣的故事:明朝天启年间,朝廷要员大学士魏广微、吏部尚书崔景荣、刑部尚书李养正、工部尚书李从心和监察御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仓夫子神庙,竣工时立大方碑两通以记其盛。大名府各级官员忙不可支,纷纷参与其事,并公推南乐知县叶廷秀(今范县人)主持操办。南乐民贫,无力支付巨额资金,叶廷秀请示知府向胤贤。知府号召大名府各县捐资,并首先带头许诺捐银十两,其下司刑孔化也带头报名。各县知县见知府带头,也都慷慨许诺,各捐银五两。叶廷秀耿直信义,见钱有了着落,即迅速办成了此事。方碑立毕,叶廷秀向各位收银时,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却赖账,分文不出。其他各县也想效法上司,不愿出银,但碍于叶廷秀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拿了一两银子,算是交了差。叶廷秀素来不仰合上司,就发了话:“你们让我作一时难,我让你们丢几辈子人。”于是,他便命人在大名知府向胤贤、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银拾两”四字之后加了“未给”两个字。在其他各县知县名下的“捐银五两”之后加了“止给一两”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于是,两方石碑成了几位言而无信的封建官吏们的耻辱柱。本想流芳于后世,却遗臭数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迹仍然清晰可辨。据此,也可窥知封建社会不少官吏伪君子的本来面目,同时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号称“叶青天”的叶廷秀的为人。
“万圣之宗”方碑左侧记载。明英宗时。皇帝感梦,下旨求访仓夫子的陵庙。南乐知县张清不敬仓颉,隐匿不报。但又怕圣上怪罪下来,便草草建庙三间,以少牢(羊、猪)祭祀,违背了应以太牢(牛、羊、猪)祭祀的定制。不久张清举家回乡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说“阖家葬江鱼腹中,岂非圣祖(仓颉)震怒而肆之罚也。”此说虽然未免有些牵强,但是,可以想见当时人们对字圣仓夫子的崇敬之情。
仰圣门
方碑后为二门,也称重门,名“仰圣门”。硬山式建筑,三间,为清朝乾隆年间重建。二门内西侧,有石刻僧人抱“万善同归”石牌。故老相传,这就是和尚李保。李保原籍南乐县蔡庄村,明初与其母自山西迁来,成家立业。李保至孝,其母卧病,双目失明。李保百计求治,均未奏效,于是求拜仓颉,许愿说若得母病痊愈,情愿削发剃度为僧,永伴青灯。李保回家,果见母亲病愈,耳聪目明,行动如初。李保言之有信,便告别母亲妻儿,赴仓颉庙出家为僧。后来,李保成了仓庙主持,收了几个徒弟,活了九十来岁,死后,其徒把他安葬在仓颉庙西,并建石塔,名至孝禅师葬塔,俗称“李保塔”。今塔已不存,其他五座石塔和两座砖塔也已夷为农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