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字圣人—仓颉陵(四)

家乡区县: 南乐县

仓颉陵原有陵门,地叫朝天门(见“朝天门”),硬山式砖木结构,檐下有匾额,书“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门已无,不知圮于何年。陵前旧有石牌坊、石狮、石人等雕刻,为明朝隆庆年间南乐知县刘弼宽所建,可惜毁于“文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恢复。一对汉白玉石望柱,盘龙缠绕,气势不凡,十分精美壮观。望柱北有一对高六余尺的石狮,蹲坐在汉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冲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为束腰仰俯莲须弥座形状,抱鼓石上雕刻着十二生肖。牌坊正中书:“字圣坊”三字,为中共南乐县委书记张学义所书。两厢书:“天雨粟”、“鬼夜吟”六字,为南乐县长聂兆鹏题书。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人民共习之。这一天,天上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在此时,人们在夜里听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来历。

后人对“天雨粟,鬼夜吟”是这样解释的:仓颉造字,加快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人们渴求知识,竞相读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顾习字,忘记了种田。因为春天即将过去,误了农时,田园将会荒芜,所以就下了一场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们别忘了农时。人们掌握了文字,开始聪明起来,一些平时愚弄百姓的坏人、魔鬼,感到惊恐不安,便在黑夜里跑到野外哭泣吟诉。这些解释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书籍都顺从此说,大约有据不妄,不无道理吧。

石雕

字圣坊北有一对高大的石鸮(xiào)。鸮,本为一种凶猛的飞鸟,即后人说的猫头鹰之类的怪鸟。它的本意是一种吉祥物,与现今人们的理解迥异。

再往前有一对翁仲,属明代隆庆年间刻石。一老一少,东西对面站立。雕 刻线条流畅,细腻自然。

人们说,仓颉陵前的石刻中原来还有石龙一对。全陵的石刻为天上飞禽鸮鸟,地上猛兽雄狮,水中王者蛟龙。三者浑然一体,气势恢宏。

三通石碑

恢复后的仓颉陵前有三通石碑一字排开,正中为国务委员陈俊生题写的巨碑,兽蚨龙首,宝相团花点缀两侧,十分精美。碑正面书“仓颉陵”三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

碑阴为聂兆鹏撰写的碑文,记载修复仓陵始末

墓陵

仓颉陵为圆锥形,有砖墙围绕,设计别具匠心。陵墓围墙周长36.5米,象征一年365天之数。围墙由砖垛界开,分12节,含意为一年12个月。每节长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个月的天不等。

陵墓边沿较为平整,是游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一习俗,人们拜谒仓陵,必登上陵墓绕三周,说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体隶健。当然,这仅是人们的良好意向,是人们崇拜字圣仓颉的表示。

陵上青草葱郁,人们称为儿女草。当地有“薅个草儿,生个小儿;刨个根儿,生个妮儿”的传说。谁家想生男生女,到仓陵取草,用红绳系牢,放入怀中,取一名字,一路呼唤至家,把草或根压人床上被褥之下,保你日后生下如意儿女。

习俗如此,灵验与否,没人考究。

太阳(2014-06-1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