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陵后原有一高台,三丈有余,传为仓颉造书台。台上有古亭,名“仓亭”,亦名“六书亭”。因传说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等六种汉字造字法是仓颉的发明。当然,仓颉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间有会意、指事字而已。六书之说是东汉学者许慎在编著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总结出来的。
如今,造书台已因平整土地夷为田畴。书台不存,亭将焉附。人们为圣人着急,谁料1994年曾建六角两层木结构仿古亭一座,于1995年正月二十八为大风摧毁。
马碑
庙前古道侧畔原有下马碑一通,为明代刻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字样,今亦无存。
亭子碑
庙门西侧有亭子碑一座,四面各以不同雕刻技法刻成“字圣故里”、“魏州名邑”、“昌乐旧郡”和“万石君家”十六字。正面“字圣故里”,用的是平面起阳雕技法,为原北京市副市长郭献瑞题书,词意甚明,即指此处为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东侧“魄州名邑”,平底雕刻,为原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孙汉章题书。南乐东汉时属魏郡,唐代重要藩镇,属河北五镇(魏州、黎州、澶州、莘州、毛州)、之首的魏州。南乐时称昌乐,北宋时属北京大名府。唐时,魏州雄居中原,而魏州辖域内又以昌乐县为最有名,唐初出过一国公五宰相十刺史,中期曾出现过著名天文学家、音乐家、礼仪专家等,一时成为佳谈,故有魏州名邑之称。邑,与县意同。北侧“昌乐旧郡”,圆底雕法,为原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题书,取北魏时期曾于此置昌乐郡之意。西侧“万石君家”沙底雕法,为原濮阳市副市长曹濮生题书。唐朝时昌乐人张文官至极品,与李勋(即徐懋公,因有功于唐,李世民赐予李姓)并列为宰相。其兄张文琮,任建州刺史。从弟张文收,官至太子率更令。子张潜,官魏州刺史;二子张沛,官同州刺史;三子张洽,官卫尉卿;四子张锡,在武则天时任宰相,工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员薪俸以粮食计算,张文一家所得俸禄每年在一万石以上,时人称为“万石君家”。五代时人张昭远、贾纬修纂的《旧唐书》,宋人欧阳修主纂的《新唐书》均有记载,也称“万石张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