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老北京,总有很多说不完的故事,而下面这篇文章,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相信同学们看完之后,一定会对老北京的往事有了另外一种更亲切的认识。
人在回忆往事时,总是从儿时最感兴趣的东西或经历开始。因为那些都是人生中最美好的部分。我经历很丰富,特别是儿时还能看到老北京的一些景物。所以先奉献给朋友几篇儿时的经历文章,以便于你们了解我,也有助于你们回忆北京的历史文物景观。
所发文章如有转载,须先告知我。谢谢!
京郊览胜逛“二闸”
“二闸”已经消逝半个多世纪了。如今,6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大概听说过二闸的不少,游览过二闸的不多;至于60岁以下的北京人,恐怕不少人都没听说过二闸,更不用说见过二闸了。
位于北京东便门外的二闸,是运河的一道闸口,也是通惠河节制水流的地方。其正式名称叫“庆丰闸”,俗称“二闸”。关于二闸,不少历史书籍中都有记载。在晚清人震钧所著的《天咫偶闻》一书中就有记载。震钧系满族人,姓瓜尔佳氏,出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卒于民国九年(1920年)他的《天咫偶闻》一书中多处提到二闸,如“二闸,即庆丰闸也。其水上源城河,下接通州白河。水不甚广,而船最多,皆粮艘、剥船也。”;“都城昆明湖、长河,例禁放舟,什剎海仅有踏藕船,小不堪泛,二闸遂为游人荟萃之所。自五月朔至七月望,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内城例自齐化门外登舟,至东便门易舟,至通惠闸。……午饭必于闸上酒肆。小饮既酣,或徵或板,或阅水戏,豪者不难挥霍万钱。”等。
清人戴璐在其所著《藤阴杂记》一书中云:“故二闸泛舟,都人目为胜游之一。”在清人所著的书中还有“得意与人游二闸,春风荡漾小舟中。”、“逛来二闸无多日”、“乘舟二闸欲幽探”等描写二闸的诗句。这些描述基本概括了二闸及游览二闸的精华部分。
我还听老人讲,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时,在北京城里的儿童中就流传着一首歌谣:“劳您驾,道您乏,明年请您逛二闸。”明白人一听,就知道这歌谣决不是儿童编的,只不过是大人编完借儿童之口说出罢了。从这首短短的歌谣中,充分说明二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二闸这地方的景色真是别有特色,其主要特色突出在此地的“水”上。二闸的水势猛且深,凛然气势如飞珠泄玉、寒星激进,似狂飙卷起千堆雪,似银蛇浮蹿激流中,这在不见潮汐的北京,可谓是一奇观。二闸不仅是老北京人览胜之地,更是老北京人夏日消暑的好地方。消暑伴随着娱乐,这是老北京人最引以自豪的。放眼水中,二二三三的游船载着游人荡行水面,尤其是那一艘艘大船每船载着三四十名游客,撑篙缓行于水面之上让游人尽情享受水面阵阵凉风,浏览两岸风光;小舟则尽显泛舟者争渡之快意。据说那时乘坐大船者,都是在东便门外集体坐船,沿水面缓缓而行饱览两岸景色。而二闸两岸繁茂的树木主要是垂柳和老槐树等,那垂杨交覆,汇为阴凉的两岸地面又是游人乘凉歇晌的胜地。
据说二闸这地方在清末民初之时极为繁盛。尤其是每逢夏季,北京城里的人们都争先到此来赏览野景,消暑解乏。我儿时正值上世纪50年代初,那时二闸风景依旧。我家住在位于现在北京站口位置的一条胡同里,距二闸不远,记得出家门走上40多分钟大概就到了二闸。那时建国门的城墙还没有拆,出了建国门城门,城外就是一片自然风光,是野草、树木等一片绿地,称二闸为野景是再恰当不过啦。
我父亲非常喜欢二闸风光,他说他年轻时就经常去二闸。所以,到我会蹦蹦跳跳时,他也经常带我去二闸玩。我最后几次去二闸是在我七岁那年,因为那一年我奶奶去世了,要将我奶奶的遗体埋葬在坟地,而去我家的坟地的路上必须要路经二闸地区。最后一次去二闸是给我奶奶扫墓之后。不久,我就考入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涯,自然去二闸的机会就少了。没想到的是,随着北京市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奶奶等长辈的坟地被占用,以后二闸地区也被开发占用盖起了高楼大厦,那二闸景观自然也就消逝了,它那迷人的景色也随之而去了。
我父亲在晚年时,常和我提及二闸,回忆在二闸游玩的日子,特别是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在那里吃饭的情景。因随父亲游二闸时,我已懂事了,所以父亲回忆时,自然也引起我的甜蜜回忆。
那时,在二闸两岸有不少芦席搭起的酒肆茶寮,由于岸上住户大多是本地船工、河工及纤夫等,所以对整个二闸情况非常熟悉,对于来二闸的游人的需求也非常明晰。特别是不少人家在自己的院子里开起了饭馆,就地取材地为游人准备可口的饭菜。游人泛舟累了或游览过后,都愿意在这些酒肆茶寮、饭馆中饮酒或品茶。二闸的饭菜基本都是老北京人喜欢吃的食品,也是我喜欢吃的食品,饮食环境更是别有风味、独具特色。就拿给我奶奶扫墓后,到二闸一家饭馆吃饭的情况来说吧,那恐怕永远是记忆中美好的一幕啦。
那天,我们中午走进一家院子,说是院子其实不过是芦席、篱笆作为院墙围起的一块空场,院内有几间住房。在临近水面的地方、在一棵美丽的垂柳下,摆着几张小饭桌,每张饭桌可围坐四至五人。我们一行人围坐两张饭桌后,便有店家热情招呼点菜。记得我们照例点了猪头肉、炸饹馇盒、拌海蜇、开花豆、五香豆腐干、熏鸡蛋、熘豆腐、麻豆腐等,酒就是北京的二锅头白酒。至于主食吗,则用不着点,因为在饭桌附近就放着几个藤条编成的大笸箩,笸箩用干净的小棉被盖着,里面分别放着热气腾腾的花卷和馒头,在屋门口的一个大笼屉里面是蒸熟的米饭。客人喝完酒,正式吃饭时,可按自己口味随便自己挑选主食随便拿,如果一个饭量大的客人一顿饭吃几十个馒头店主人也不心疼,反之,您要是饭量小一顿饭只吃半个馒头,那么您也别叫屈,因为这些主食是免费供应的。我最爱吃那里的炸饹馇盒和花卷,花卷有内掺花椒盐的咸花卷,也有内裹芝麻酱的咸花卷,都特别好吃,每次几乎都吃个“肚圆”。说实话,现在再也吃不到那样好吃的花卷了。大人们喝着酒、聊着天,不喝酒的边吃饭边聊,吃完饭店家会再给客人沏上一壶茶让你解渴消乏。酒足饭饱的人们几乎个个都会兴犹未尽。这是因为喝酒吃饭的环境宛若幻境。那潺潺的水声,舟人的呼喊和互答,少数船上游人的放歌,岸边一些卖艺人的演唱等,交互应和,使人感到此时置身于一片人间乐土。当然,来二闸的人都不会忘了欣赏二闸闸口的水势。
听老人们说,在二闸附近的石拱桥附近和水势湍急的水面,有当地人及儿童的水上表演,他们的表演凸显了娴熟和精湛的水上功夫。但是这些因为我没看见过,所以不能详细描述了。反正就我回忆,当年二闸那个地方有很大一片景色,沿岸边有时能走好远。遗憾的是,我进入少年时代时,二闸就没了,二闸风光就彻底消失了。有时与父亲一起回忆二闸风光和在二闸经历那些往事时,我想,我的工作就是从事写作,如果二闸晚几十年消逝,说不定我会以“二闸风光”为题写一部小说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