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暖心

家乡区县: 安徽省埇桥区

宿州坠子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全国坠子戏有两大流派,一是黄河以北的河北省深泽坠子戏,二是黄河以南的安徽宿州坠子戏。

宿州市坠子戏剧团

在一望无际的千里淮北大平原上,从上个世纪初至今活跃着一个新兴的地方剧种,这就是安徽宿州坠子戏(以下简称坠子戏)。坠子戏是安徽的稀有剧种,它是以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为基础,经过“大扬琴”“道情班”和“曲艺剧”的过程发展而成。坠子戏以其主奏乐器为“坠子”而得名。坠子戏起源于广袤的安徽淮北大平原,以淮北地区的萧县、砀山、宿县(今埇桥区)濉溪、固镇、灵璧、怀远、涡阳、蒙城、阜阳、亳县(今亳州)等县为其活动基地,并流行于“皖、豫、苏、鲁”接壤的黄淮地区。

坠子戏是一个具有浓郁淮北乡土气息、艺术个性化很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其基本唱腔委婉多姿、丰富多彩,抒情性很强,大气动人;花腔小调幽默诙谐,衬词衬腔优美华丽;悲苦的“大寒韵”可催人泪下。坠子戏的唱腔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感染力。坠子戏的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些表演程式是从当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模拟提炼而成的,具有较强的乡土化色彩。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戏中的“段子话”(说唱小段)与“蔓子话”(大部书)改编而成。其中传统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40余出,大小现代戏50多出。大戏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黄淮一带观众的青睐。

坠子戏的表演形式非常符合当地观众的“口味”,因此发展较快。坠子戏的舞台上曾先后涌现出被号称为“坠子戏三大元”的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和朱月梅、张立峰等著名表演艺术家,以及邢亚东、张高彦、张莉、李玲、王芳、吴亚莉、李连民、辛文亮等一大批优秀青年演员。坠子戏的剧目《魂诉》《一条大鱼》等曾晋京汇报演出。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安徽日报》都曾发表专题评论文章,对坠子戏加以评述。坠子戏的演员还多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坠子戏在安徽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久久(2014-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