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人物——吴棠

家乡区县: 安徽省明光市

吴棠,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举人大挑一等授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泗阳县)令。在任期间,勤于政事,常改装出行,访贫问苦,以礼化民,以文治县,亲治匪患和水患,为政三年境内大治。咸丰元年(1851年)调任淮安府清河县令,在任严禁胥吏苛派、严禁赌博、严禁贼盗。咸丰二年(1852年)邳州大水,岁荒盗炽,上调吴棠署邳州知州,施行“首恶必惩,协从解散”的政策,亲率壮丁,按名捕拿,并亲勘灾情,兴修水利,赈灾济民,收养弃婴。在沭郯交界处,率勇击退山东捻众,地方暂靖,邳民称颂。
咸丰三年(1853年)初,吴棠又回任清河县令,时值太平军、捻军风起云涌,反清杀官、声振华夏,清廷摇摇欲坠。吴棠带兵征战于徐淮之间。时太平军攻占扬州,遂有屠城之难,消息传来,淮人纷纷迁移。一时贵者叹于室、富者犹于门、贫而强者喜于道。吴棠诓称:清廷大军将至,淮派员接应,人心稍安,迁者多返。吴棠在地无城郭、手无兵柄情况下,徒以忠义号召,会同乡绅鲁一同招集乡勇,倡办团练,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不数月间,会者数万人,首尾相联,合力防御,声威大振。咸丰十年(1860年)捻军李大喜、张宗禹率部二万余众,攻克清河县清江浦(今淮安市区),击毙淮扬道吴葆晋,副将舒祥等,河督庚长等逃往淮安府城。吴棠临危不惧,招集乡勇,驻军瓦砾上,亲自在清江浦北圩上督战,终击退捻军。吴棠是清朝镇压捻军最著名的地方守令之一,因守城有功,政绩卓著,于咸丰十年补徐海道,旋授徐海道员(四品官)。咸丰十一年(1861年)擢江宁布政使(从二品官),代理漕运总署。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1864年署江苏巡抚,次年升两广总督,皆因江淮未戢请留而不果行,仍留在漕督原任。同治五年(1866年)调离任闽浙总督(正二品),七年调任四川总督,1871年署成都将军。 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在《淮阴市志》中这样写他的传:“自幼学习勤奋,‘家奇贫,不能具膏火,读书恒在雪月光照之下。’举人出身。历任桃源、清河两县知县、邳州知州。桃源县俗号强悍,过去主政者,‘率以猛,棠独以宽’。经常到乡间巡行,警恶怜贫,‘三年大治’。调清河县,处理县界纠纷甚力。邳州多盗,调任邳州知州,‘擒斩数百人。’聘名士鲁一同修《邳州志》。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扬州,淮上戒严,又调回清河县。到任后,‘招集民勇,申明纪律,乡镇立七十二局,练勇数万,首尾联络’。并传檄风、颖、庐、泗、滁、宿、徐、海各府州县,共同防御”。我们不难看出吴棠出生在贫寒家庭,由于他的勤奋,他的奋斗,在社会上不断提升,成为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1] 《淮阴市志》还写道:“咸丰十年,捻军功克苏北重镇清江浦后,才命吴棠署淮海道。旋授淮徐道,帮办江北团练,‘修寨保民,贼数至,不为害’。十一年任江宁布政使兼署漕运总督,督办江北粮台。同治二年(1863年)实授漕运总督,次年署江苏巡抚。其间,拆武家墩以北石工,修筑清江城,并筑清江里运河南北土圩,上置炮台多座,以防捻军。又创建崇实书院,建文庙大成殿,置义学四所。四年调署两广总督,未赴任,仍留漕督原任,筹划恢复运河漕运,以小粮船岁运四万余石。黄河北徙后,裁河道吏员和河标营兵,改修防为操防,并改隶淮扬镇总兵。黄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滩地涸出,试行屯田,‘划予各兵督耕充饷,以自然之利,养有用之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吴棠为漕运及苏北人民作出的贡献。“同治五年调任闽浙总督,次年调任四川总督,镇压川黔边境苗民起义。十年署成都将军。在任拨捐输银赈济灾民,疏呈捐输之弊,要求清政府‘讲求吏治,尤当于序补之先’。光绪元年(1875年)因病乞归,其时已于多年前在滁州城南谯北路建造住宅,称之南公馆。归后不足一月,病卒于滁州。谥‘勤惠’。并于建祠祭祀”。葬于滁州沙河集东圩村龙山[2]。可见吴棠的一生,是勤政为民的。他实心任事,尊师重教,清正廉洁,后人将永远怀念他。[1] 吴棠与滁州 咸丰六年(1856年),吴棠因父亲去世回乡守孝。恰逢太平天国攻打滁州,他便“在籍办练”(团练)。事后在滁州及附近各县百姓中留下声名。一、保卫滁州 激战沙河集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吴棠会各练勇于张八岭,准备进攻沙河集。当时,“无械无饷之孤军,徒以忠义激励乡团杀贼”。初八日,清河军士张一鹏、文汉升率领的练丁数千,按察使张光弟增派的水勇三百名,在吴棠的率领下,与太平军李秀成部战于滁州北门外。“张一鹏、文汉升、李贯、马芝等奋勇杀敌,双方均伤亡数百人。吴棠见练勇伤亡严重,“屡欲以身殉,吴炳祺率众奋勇争前,拥之骑夺路乃免。”这是场恶战,事过二十四年,光绪八年(1882年),已是扬州知府的吴炳仁(吴棠侄)仍记忆犹新,曾写诗一首:此地曾经作战场,驱车重过易神伤。酸心旧部留荒冢,表义丰碑倚夕阳。 ——《过黄泥岗》诗中所说的表义丰碑,是指同治四年(1865年)吴棠在滁州所建的忠义祠。咸丰皇帝光绪《滁州志》收录了吴棠“因洒泪而为之记铭”的《滁州新建忠义祠碑铭》,该铭记述了沙河集之战的惨烈,“既悲相从患难之无人,又感吾乡风俗好义,能杀贼以卫乡里,凛凛乎有生气焉”。光绪《滁州志》还收录了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十四日吴棠给朝廷的奏折,要求给死难者表旌抚恤。“十月二十六日准,兵部火票递回原片”,“议政王军机大臣奉旨:文汉升等均著交部,照千总阵亡例,从优议恤。钦此。” 二、解救滁州 驱逐李兆寿李兆寿又叫李昭寿,原是太平天国的一个将领(一说是捻军的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初一,他带领二千人由金陵渡江进驻滁州城。不久,他在清流关投降了清军将领胜保。胜保奏请朝廷,赏给他花翎三品衔,所部改编为豫胜营,赐名李世忠。李世忠抓乡民增挖两道护城沟,昼夜催逼,非打即骂,又“纵兵四掠乡民粮食,村舍全烧,严冬之际,无食无居,民皆冻饿以死,盱、定、滁、来四界之内,白骨遍地,蒿莱成林,绝无人烟者四载有余。”(光绪《滁州志》)琅琊寺、醉翁亭、州衙都被烧毁。吴棠“慨念故乡久为灰烬,凋敝已极”。遂“密陈皖北隐患、淮北盐务疲敝悉由李世忠盘剥把持,其勇队在怀寿一方盘踞六年,焚掠甚于盗贼,苗(苗沛霖)平而淮北粗安,李存而淮南仍困,请早为之计。”(《清史稿》吴棠传)朝廷采纳了吴棠的意见,诏会僧格林沁等筹办,设法革除。迫使李世忠于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将所部豫胜营遣散,退出滁州。三、安定滁州 关心民生疾苦吴棠派侄子吴炳麒带兵驰往滁州驻防。为防止李世忠部在退出滁州时骚扰市民,叔侄俩周密策划,封闭东、西、北三面城门,只允许该军从南门撤出。至时,城内秩序井然,避免了象其他地区乱军退出时的纷乱。吴棠并严令士兵:“虽一草一木勿扰吾乡,能卫乡里即所以报国家也。”(汪雨相《嘉山县志》)从此,滁州结束了战乱,各界人士纷纷回归,恢复了战乱前的安定。当年十二月,吴棠会同曾国藩合词具奏,向清廷呈交了《豁免皖南钱漕折》,请求豁免凤阳、滁州、全椒、来安、盱眙、天长、定远、五河等三十余州县自咸丰十年(1860年)以来历年积欠的钱粮杂税,奏请获准,给战乱后的滁州人民休生养息提供了物质条件。吴棠又捐银四百七十两,在滁购置房屋数十间,作为教育所用。后薛时雨重建醉翁亭、重修丰乐亭,吴棠也是倡议、捐助者之一。薛时雨在《重建醉翁亭记碑》中曾提及此事。 吴棠家事与族谱 吴棠先祖“宅于(皖南)休宁之商山村,明代中叶四世祖吴万由徽迁滁,卜居于滁州、定远、盱眙之三界。”(吴棠《重修吴氏族谱叙》)吴棠父亲吴洹,字圣基,号北山,坐馆为业。性情和易,治家有法。家贫不能送子读书,便亲自教授。寒暑皆随鸡声起,教吴棠以朱子小学及圣贤书,录前贤名言粘在窗壁上,以便吴棠随时学习。母亲程氏,定远县武庠生程夔光之女,敕封孺人,死后,赐封一品夫人。有二子吴检、吴棠。吴棠先后娶盱眙庠生李世锜之女李氏、宝庆府知府谭光祜之女谭氏、两淮伍佑场(今江苏盐城市伍佑镇)大使黄宗寿之女黄氏为妻,侧室史氏,妾沈氏、邵氏。(吴棠于同治十三年重修的《盱眙吴氏族谱》)吴棠有三子二女,子吴炳采、吴炳祥、吴炳和。长女名不祥,次女述仙。长子吴炳采,字载甫。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去世,娶句容县知县王会图之女为妻,生有一女。王氏生于道光二十二年,炳采死后守志终身,赐封淑人,吴家人称“大老太”。二子吴炳祥,字吉甫,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庚午(1870年)科举人,江苏候补道,光绪二十年(1894年)署江苏盐巡道,寓居扬州,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病故于任上。著有《怡庐诗钞》二卷。娶定远同知衔胡清女为妻。胡氏生于咸丰二年,赐封宜人。有二子:公望、公武。公望有二子四女:长子克斌、次子克昶。四女为:克静、克琬、克敏、克宁。公武无后,过继克宁为后。三子吴炳和,字协甫,生于咸丰二年(1852年),以父荫钦赐举人。光绪五年(1879年)九月入京谒试,光绪六年(1880年),奉旨参加礼部考试,授直隶候补道。炳和娶黄氏,赐封宜人。有子增诃,娶桐城张廷玉的后人张传经为妻,传经生于1883年,卒于1955年。增诃有子克炎,克炎有子绍彬,1993年于滁州市工商银行退休。妻秦翠兰在滁州市邮电局退休。绍彬有二子一女。长子秦威,次子吴琦,女吴媛媛。长女名不详,嫁河南知县秦茂林之子秦尔熙,有子秦其增。次女述仙,嫁漕运总督杨殿邦之孙杨士燮,字味春。述仙四岁丧母,最为吴棠钟爱,会诗文,针线、厨艺俱佳。时味春屡试不第,致使夫家贫困,“述仙三年内,妆奁典卖一空,助夫苦读,后杨味春官居浙江巡警道,赖其助力。经常济困扶贫,周恤亲友,公婆谓之贤孝妇”。(吴炳仁《约园存稿》)兄吴检因家贫弃学,置一马磨磨麦为粉养家。吴棠乡试、省试,都由吴检陪同,拉一蹇驴让棠乘之,另一驴驼面粉换盘缠。每到旅店,店主都以为吴检是吴棠的仆人,后见同寝同食,方知其为兄弟。(吴炳仁《约园存稿》)吴检有四子:炳麒、炳仁、炳寿、炳康。炳麒字祥伯,跟随吴棠长年征战,官至四川直隶州忠州知州,有一子增倬,字银斋;炳仁字莼甫,官至扬州知府,有《约园存稿》三卷。有子十一,女五。炳寿有子三:增侃、增年、增榖;炳康有一女静淑,过继增榖为嗣。吴棠兄弟于同治三年(1864年)移家滁州,随同迁滁的还有族侄吴炳经等人。吴炳经字德甫,廪贡生,跟随吴棠南北征战,军功保举奉贤知县。吴氏孝敬堂的辈份至吴棠已是十二代,从吴棠的祖父吴钅才起,辈份谱为“金水木火土”为偏旁的字。吴棠又拟十二字为“后之命名者庶有所依”。即“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吴氏族谱有《原籍商山族谱》、吴棠于同治十三年重修的《盱眙吴氏族谱》、《皇帝封赠诰命圣旨》、《清河移建崇实书院记》等四册,保存在洛阳吴检的五代孙吴至海处。吴棠侄玄孙吴绍赣和吴绍坪于近年所补修吴氏族谱一册,已由吴绍坪自费印刷。现居滁州的吴棠嫡裔可以确认的有吴绍彬一家。吴检有子四,次子炳仁有子十一,吴绍珑等后人比较多。还有吴炳经的曾孙吴绍华等族人。吴氏孝敬堂的族人跟随吴棠常年征战,授予知县、道员的有数十人。后人中也有很多有成就的:吴继光(绍琳),字铁夫,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国民党军第58师副师长兼174旅旅长。在淞沪抗战中殉国。(见吴志浩口述 徐茵执笔《血染淞江光昭青史---回忆父亲吴继光将军》)吴绍骙号又骙。1905年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农业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历任河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兼河南农业厅副厅长、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吴少同(绍同),1919年生,福州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抗战期间参加新四军四支队,曾营救过五名美军飞行员。

 

泡沫(2014-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