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斗坪原来是西陵峡中一个不知名的小镇,抗日战争中许多国共要人及社会名流在这里逗留,并在镇下游的石牌一带打过号称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鄂西保卫战,知名过一阵子,但后来渐渐被人遗忘了。不少人以为,它只是因为三峡大坝的兴建,才沾了光,成为举世闻名的重镇。这实在是莫大的委屈
三斗坪在很早就是中华民族一个有份量的文化重镇。关于这一点,只是我们知道得太迟了。我们只知道三斗坪坐落在黄牛峡中,镇的下游有一座诸葛亮为祭奠大禹和黄牛开山治水而兴建的黄牛庙,1000多年来从此经过的著名诗人几乎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我们只知道传说中的轩辕皇帝娶了西陵女作为他的正妃,而传说中的轩辕洞就在黄牛峡的后山上;我们只知道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三斗坪莘莘学子东渡扶桑,学成归来,成为宜昌的一代巨臂,第一座纺织机械厂是三斗坪人建起来的,第一所省立中学是三斗坪人办起来的,第一任医院的院长是三斗坪人,三斗坪的陈裕时、高桐岗与县城的黄恺元、分乡的全敬存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将领,深得黄兴信任,乃至藏密东传也与陈裕时跟随太虚大师参与倡导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只知道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修建三峡水电枢纽工程,引得美国人前来考察;我们只知道抗日时期多少名人在此滞留,在他们的作品中,少不了要对三斗坪寄予深深的回忆,特别是后来的美籍著名作家聂华苓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中学时代,据此写出了成名作《失去的金铃子》,80年代她回国时专程拜访了少女时代的圣地。直到孙中山的遗愿在新中国领袖们的运筹中逐渐变为现实的时候,中堡岛不仅钻探出了花岗岩,而且几十年来陆续出土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元、明、清的上万件历史文物,才使我们大吃一惊:以石灰岩为主的三斗坪不仅生就了一道花岗岩地带,而且还有一部立体的中国通史作为强大的支撑,怪不得历史特别垂青,使中堡岛成为三峡大坝的基座。
依托整村推进和东桑西移两大工程建设,全镇柑橘面积达到15000亩,桑园面积达到14400亩,茶叶面积达3316亩,柑桔、桑蚕和茶叶等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基本确立。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截止至2007年,全镇公路通车里程达247.2公里,固定电话3189部,移动电话10732部,有线电视达1785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500户。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多,每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000人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