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鄂北三关——黄岘关(一)

家乡区县: 湖北省广水市

      自古以来,北上中原,南下湖广,“三关”都是必争之关隘,乃兵家用武之地,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
      黄岘关,也称九里关。为著名的“义阳三关”之东关。春秋为大隧。因关东西两侧均为崇山峻岭,北有石门山,南有关门山,一条羊肠小道蜿蜒其间,形同遂道,故名。三国魏称黄岘关,北魏称广岘关,后改称百雁关,为“天下九塞之一”。两宋时称九里关。明清时,明时设有九里关巡检司,清时撤。但九里关与武胜关二者地理位置发生了置换,九里关由居武胜关之西变为居东了。


      九里关与武胜关、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在历史上也是战事频繁。史载公元前506年,吴伐楚,楚塞大隧等三关,吴不得进;南北朝亦屡争之;关南擂鼓台、关东观阵山,相传为杨八姐悬羊击鼓、作战观阵之处。大悟县志有“九里关内设街市,两山夹峙,一水中流,险在关门”等记载。原有碑及兵防设施早毁。1969年,大悟堵塞南北关口,建成面积为8000公顷界牌水库,关址及古代兵防设施为水淹没,“界碑”今存河南罗山县城东胡家。


     《吕氏春秋》注里面说:“天下九塞,此其一也”。西周时期,国家版图并不大,太原以北,就是北狄;陕西以西,就是西戎;信阳以南,就是荆蛮;淮河下游,就是淮夷。华夏族所占据的地方,也就巴掌那么大。楚灭申(信阳)是公元前688年的事,在此之前,诸夏之国为阻止荆蛮的攻击,在申国控制区域的九里关一带构筑关隘,就再正常也不过。
      九里关成为关隘以后,这里应该是经常发生战争的。除了《魏世家》上面的那段记载外,春秋晚期吴国的孙武、伍子胥率兵与楚决战,其战场就在这里,当然还覆盖附近信阳的武胜关和湖北的平靖关。这一战非同小可,楚国精锐之师丧失殆尽,伍子胥满腔怒火杀入郢都,为报父兄之仇而鞭平王之尸,楚国在春秋时期势头强劲,后来却无所作为,最终被秦灭掉,应该与这场战争不无关系。再后来,朱元璋曾“驻跸于此”。朱元璋时期的九里关,叫做“大胜关”,他还假装斯文写了一首《过大胜关》的七律,诗曰:
      两山夹耸大胜关,今古人民自往还。
      涧下寒泉声沥沥,路旁衰草色斑斑。
      白云出岫随风舞,黄叶穿林任鸟翻。
      美景一时观不尽,好将描入画图看。

      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九里关两山夹耸,一道浅水,倒不是平沙无垠。倾耳谛听,除了满耳的鸟鸣,却听不到鬼哭。大概是这古战场离我们太过久远了罢。岳飞曾手书《吊古战场文》,其中“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这段文字,配上岳元帅的刚劲怒拔的字迹,看得我惊心动魄。


      关隘其实就是杀戮场,有了边界,必然设关,有了争夺,必有杀伐。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联想到今天的东海、南海,稍有血性的国人都觉得憋闷得快出不动气了,看来该打还是打,该杀还是要杀。国家的版图扩大了,关隘由内地移到边界移到海洋,但不要让这关隘形同虚设了。

梧桐子之广水:http://wutongzi.com/kan/hubei/guangshui.html

木木的晴天(2014-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