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鄂北三关——平靖关(二)

家乡区县: 湖北省广水市

  鄂北三关也称“义阳三关”或者称“信阳三关”。作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所形成的“义阳三关”在历史上闻名。
      自古以来,北上中原,南下湖广,“三关”都是必争之关隘,乃兵家用武之地,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

      平靖关在广水市蔡河镇北部,与河南信阳市交界处。因山为障,不筑濠隍,故名。另一说因来源于古平靖县得名。为著名的“义阳三关”之西关。名称甚多,春秋时名“冥轭”。
相传春秋时,吴国借兵伐楚,三军经此,马不能前,遂改名“拦马墙”;三国时蜀将关羽镇守荆州,陈兵于此,恨不能过关直取中原,故更名“恨这关”。
     北魏拓跋氏在关南设平靖郡,即易名“平靖关”。关于平靖关的地望,《元和郡县志》载唐申州(今信阳)南76里、90里各有一平靖故关。《左传》谓古冥轭“有大小石门,皆凿山为道,以通往来”(《通鉴地理通释》),南为大石门,大小石门相距10里,此似为《元和郡县志》载有两处平靖关的原因。后因在大石门处的平靖关多为县界,小石门处的平靖关便无闻了,大石门处的平靖关便作为“义阳三关”之一流传下来。北宋时称为行者陂。


      明清之际,因百年老古遍布山洞与驿路两侧,又改名“杏遮关”;旋因来往行人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又叫“行者关”等。平靖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战国时,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吴国曾联合蔡、唐两国攻打楚国,就是从“义阳三关”通过的。吴将孙武等出其不意,连续进攻,最终占领了楚都郢城。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捻军、太平军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平靖关有大小关门,凿山而开的5公里长的通道被称作“一线天”。过去,平靖关不仅有巍峨的城垣,附近还有宏伟的庙宇和许多建筑,后来毁于白朗讨袁之战。


      平靖关关口海拔230米,为花岗岩组成,长50米,宽10米。东为五峰岭,西为凤凰山,双峰对峙,信(阳)广(水)公路通过关底,两侧山脊上留有数百米石墙遗址,存有北伐军烈士墓碑。

梧桐子之广水:http://wutongzi.com/kan/hubei/guangshui.html

木木的晴天(2014-06-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