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北上中原,南下湖广,“三关”都是必争之关隘,乃兵家用武之地,古代的箭楼、炮台和近代的碉堡、战壕,记载着千百年来的战火烽烟。
这条历经两千多年的雄关,地势依然险要,置身关顶,居高临下,气势逼人的意境依然,尽管时过迁境,即使烽烟不再弥漫,夕阳残照下的关楼,血性依然在天地间张扬。作为连接南方与中原的最佳通道,如果仅说古关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只有战争和硝烟,成为王朝兴衰更替的注脚,那也是不完全的。事实上古关还是和平时期连接南方和中原最重要的纽带。一次次的贸易往来,无不是由此关出入,书写了中华民族未来。
在广水市武胜关镇(原孝子店乡改称)东北部,与河南信阳市交界处。为著名的“义阳三关”之中关。
春秋时名直辕,南朝梁名武阳关,又称大寨岭,隋唐时改称礼山关,因古礼山县(今大悟县)为名。南宋改名武胜关至今。明清以后,人们误将武胜、九阳二关的地理位置颠倒,导致武胜关居九阳关之东变为居西了。
清乾隆初建驿路经此。处大别山与桐柏山交会处,自古为军事要隘和南北交通要冲。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关口海拔210米,为花岗岩组成,长200米,宽50米。两山之间筑有城垣,是商旅行人必经之路。关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南北各设一门,门外有吊桥,城内有重兵把守。号称“中南第一关”,为中国九大名关之一,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从隋时就有重兵把守。宋时岳飞大将牛皋带兵长期镇守武胜关,阻击金兵。明末李自成也由此破关斩将,进军鄂州。
1938年,日本侵略军攻占武胜关,整个关城被火焚烧,当年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直到现代,因武胜关下有京广线通过,长期有士兵守关,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撤掉守关士兵。关南将军寨传为穆桂英屯兵点将之处,为邑中保存较好的古寨之一。古寨长约700米,高4米,厚3.6米,上端每隔4米凿一插旗圆孔,四面各一高出寨墙之券顶砦门。周围除东一径可盘旋攀登外,余皆悬崖峭壁,尤东西崖下各有一河,婉蜒汇于山寨南麓,益显地势险要。寨内迄今尚存井、塘、窖穴、蹬道等设施。
此外,存留有武胜关遗址、“孝子碑”等景点。如今公路从上穿关而行,火车从下钻洞而过。武胜关由古时的行兵用武之地变成了沟通中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咽喉锁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