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场街道介绍之二

家乡区县: 成华区

社会保障

积极实施和落实就业政策,建立了比较全面的劳动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准确做好“七帐一册”数据,随时掌握社区失业人员失业、就业、社保、培训等情况,全年城镇再就业培训324人,有289人次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失业人员再就业率实际完成96%,“40—50岁”人员再就业率完成96%。充分就业社区率100%,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完成退休人员资格核查6676人,目前完成少儿医疗保险1008人。民政救助。实现低保动态管理,低保普查率达到100%,取消114户不符合要求家庭的低保,全年累计发放低保金227余万元,救助特困户家庭18户5.4万余元,为100户残疾人家庭发放专项补助6万元,安置残疾人就业30人,扶持社区残疾就业7人,为32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4.1万元的自强助学金,为贫困残疾人发放了轮椅拐杖、医疗药卡等,办理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申请审核130户,在传统节日期间,走访慰问辖区的贫困人员家庭,发放了米、油、棉被和慰问金共计11万余元。落实了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各类文化器材,新配电脑22台,接通了网线,新增桌椅200余套,报架6个,新书籍2000余册,还增添了投影仪、DVD机、音箱等文化活动设施,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万年场地处二环路东三段与双林路交汇的地方。过去这里有条窄而短的小街,叫万年场街,修二环路时从街中拦腰穿过,于是万年场街被切成了上街与下街,所以狭义的万年场应该是指过去与二环路十字交叉的万年场街。但成都人都习惯用它的广义,将二环路与双林路交汇一带的地方统统称为万年场。
“场”在四川话中是“集镇”“场镇”的意思,万年场之所以叫“场”,显然它曾经是一个乡村场镇。成都老城区指的是今内环线侧早已被拆除掉的城墙以内的地方,所谓穿城九里三,围城四十八是也。而万年场若按早先的小路算,离成都城东门起码有几公里,固然是乡下了。由此可以推想,万年场曾经可能是成都人赶场的去处。不过据书载,万年场的名称是民国初年才有的。清朝时,这个地方叫五仙庙,那是顺便用了当地一座寺庙的名字来代称。至于五仙庙里供着的是哪些神仙,却是鲜有人知道。1915年,“五仙庙”被“万年场”取代了,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万年场作为“场”的兴旺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1938年11月9日起至1941年8月31日止,日寇飞机对成都断断续续进行了13次空袭,造成大量市民伤亡和房屋被毁,成都人为了躲避轰炸,纷纷逃到城外修建简易的避难所。比如李劼人先生的故居“菱窠”就是在1938年避难修成的。而万年场也正是在这期间,由于疏散难民的大量聚集而人丁兴旺起来,使得这个乡村小场镇一跃而变成了城市的一角。
不过,万年场的真正繁荣则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这里地处老东郊工业区,仅在十字路口两侧就有成都配件厂和新都机械厂,即420厂;与它们紧邻的还有无缝钢管厂、四川棉纺织一厂等等。这些都是大型企业。所以一走到这里,立即就会使人感受到工业文明的气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第一次经过万年场,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感受是“三多”——气多,人多,烟囱多。气,当然不是煤气、天然气,而是从热电厂接出来输送到各个工厂去的蒸气。那些蒸气管有的就在街沿边通过,虽然管子外都包了厚厚的保暖层,但阀门或接口处总能看得到“哧哧哧”直往外冒的白气,尤其是从窨井里面冒出的热气,使路人犹如行走在云雾中。
烟囱也曾经是万年场一景,那个年代没有今天这样强烈的环保意识,烟囱是工厂兴旺,工业繁荣的标志,哪管它冒的是白烟还是黑烟。人多,自然就是指工厂的职工多了。420厂、钢管厂都是上万人的大厂,每到下班时间,从各工厂涌出来的人流用“洪水”一词形容都不过分。自行车铃铛声、汽车喇叭声和鼎沸的人声交织在一起,曾经是万年场及整个东郊一带最动人的工业交响乐!

Lizzoltin(2014-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