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2013年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全区GDP(地区生产总值)达60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亿元,下降21.7%;第二产业增加值155.6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448.7亿元,增长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11.6%、88.5%,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0.0%:25.8%:74.2%。全区全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15.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56.7亿元。
民营经济较快发展。全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94.1亿元,同比增长9.3%,占GDP比重达48.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52.6亿元,增长8.7%;外资经济完成增加值16.8亿元,增长9%;港澳台经济完成增加值24.7亿元,增长16.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民营增加值69.8亿元,增长4.6%;第三产业实现民营增加值224.3亿元,增长11%。[3]
第一产业
农业生产继续呈现下降趋势。2013年,农、林、牧、渔总产值0.38(现价)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0.19亿元。全区粮食总产量377吨。全区全年农村用电量7960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同期减少0.3%;农用薄膜使用量1吨;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200吨。年末实有耕地3048亩。[3]
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稳定发展。2013年,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02.84亿元(含石油系统),比上年增长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8.05亿元,增长3.2%。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40家,实现利税总额9.4亿元,下降2.5%;其中:实现利润6.7亿元,下降4.7%。工业企业产销衔接较好,产品销售率达98.5%;资产负债率66.7%;亏损企业7家,亏损面为17.5%。全年工业投资47.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2.5%;技改投入21.1亿元,同比下降35.3%。
建筑业较快增长。2013年,全区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2.7亿元,同比增长1.2%。有四级以上建筑企业109家,完成建安产值231.6亿元,同比增长11.9%;全年实现工程结算收入237.4亿元,增长10.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1926.2万平方米,增长26.2%。[3]
第三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2013年,全区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82.9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基本建设118.3亿元,同比下降17.0%;更新改造投资21.1亿元,下降35.3%。
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共完成243.5亿元,同比增长33.6%;商品房销售面积239.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9%;商品房销售金额223.3亿元,同比增长40.0%;商品房施工面积125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1%;商品房新开工面积474.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1.9%。
全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71.6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商贸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全区商贸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95.3亿元,增长1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1.2亿元,增长13.7%,其中:批发业零售额17.0亿元,增长13.1%;零售业零售额219.0亿元,增长14.5%;住宿业零售额1.8亿元,增长7.6%;餐饮业零售额23.5亿元,增长7.6%。
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全年引进省外资金255.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6263万美元,全年外贸出口83326万美元。
6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加快打造城市主干路网,完成熊猫大道综合整治工程,将其建成为一条特色鲜明的旅游景观大道,同时为“北改”凤凰山白莲池片区的打造做好基础设施保障;投入资金2300万元对蜀龙路、建院路等15条道路进行了维修;投入资金约4162万元完成对二环路北四段、蜀都大道东段(二环至三环)等入城道路的整治。加快地铁施工建设,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玉双路、双林路、沙河站点均已完成主体施工,双林路、沙河站点现进入附属工程施工,现进行万年场站点施工;地铁7号线已全面启动搬迁工作。
市容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对黉门堰、凤凰河14个点位下河排污口实施了深度治理,对东风渠、东风渠北干、方家河等20条河道进行清淤整治;投入近1.3亿元完成二环路成华段6.3公里沿线风貌整治工程;完成三环路沿线两侧50米范围内重要节点风貌改造;对东郊记忆西大门、一环路水碾河回头湾等7个项目进行了园林绿化综合整治,投入资金约1100万元完成对猛追湾街等4条道路市政设施提升整治。继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化“七乱”治理,全面完成了户外招牌整治工作。加大扬尘治理力度,进一步强化对工地和运渣车的监管,共查处违法违规工地73个、违规运渣车辆134台,坚持推进道路硬化、裸土覆盖、绿化带提档降土“三大工程”,完成道路硬化18.2万余平方米、裸土覆盖35.9万余平方米、绿化带提档降土6400余平方米,有效推进了大气污染防控。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完成全区小区(院落)区间道路整治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便群众出行、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大城乡居民住房保障,积极抓好安置房建设工作,完成保和长春、圣灯(一、二、三期)、东升(2、9、11组)以及兴城嘉苑等4个项目,东林安置房正抓紧总平施工;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650户,竣工800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4660户,其中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及实物配租2681户;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申购1979户;率先试点开展龙潭公共租赁住房集体合租,已完成94家企业988名员工的资格审核确认及选房配租工作,成功完成分配873套房源。完成万基新界、蜀东小区等点位屋顶绿化13060平方米;对成华公园、世茂·玉锦湾点位开展破墙透绿1200米。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26天。全年共处理各类投诉802件,其中噪声投诉293件,按时办理率和结案率均为100%。
科教文事业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加快科学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3150项,专利申请授权量885项,其中:发明176项。全区有高新技术企业36户,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20.0亿元。
教育事业不断推进。2013年末,全区有小学25所,当年招生6341人,当年毕业5393人;普通中学22所,当年招生9057人,当年毕业9624人;职业中学5所,当年招生2237人,当年毕业1480人。全区教育系统中、小学共有教职工4194人,其中:专任教师3903人。在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2074人,普通中学教师1829人。高标准推进公建配套学校建设,“北改”片区建成石室初中青龙校区等5所新学校,新增3600个学位;投入1.05亿元,完成实验中学三期等学校的改扩建及成华小学锦绣校区等6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校园网、视频会议终端、网络监控系统覆盖率均实现100%,学校信息化建设、图书配备等达到新的水平;新增4所公益性幼儿园,全区公益性幼儿园累计已达到28所,公办及公益性幼儿园占全区比重约为38.7%;投资1200万元建成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全年支付770万元对民办学校给予补贴,补贴金额逐步达到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年完成春、秋季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及两类高中教育阶段城乡低保家庭学生和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学生满覆盖教育资助。全年共投入经费1098万元,资助各类困难学生2.4万余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区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设完成设计;跳蹬河等4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和特色打造工作完成,猛追湾等3个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改扩新建项目已启动。努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向东绽放2013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活动,为35万余市民带来国际化音乐盛宴享受。积极打造“邻里文化节”,采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六进”活动,全年共举办文化惠民活动512场,开办文艺辅导培训项目8个,深受群众欢迎。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区文化馆全年累计免费开放2688小时,接待服务群众8万余人;区图书馆全年累计免费开放3754小时,接待读者22万人次,完成了14个街道和8个试点社区的公共图书“通借通还”管理平台建设。深入开展“阳光行动·百日会战”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共组织开展专项行动23次、联合执法行动26次,受理并办结群众举报70余件,查处文化市场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案件30起,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5万余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