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长城
山丹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绵延近200公里,壕式汉长城和土筑夯打的明长城,虽建于不同年代,但走向、长度却完全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 象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并至今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誉为“露天长城博物馆”。
历史沿革
汉代长城
长城始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后采取的一项重大军事措施,把战国七雄的城墙连成了万里长城。
汉朝初年,匈奴再度强盛起来,不断侵扰北方,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 汉明长城
把宗室女嫁于匈奴单于。但匈奴贵族仍不时率众扰掠。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动了有名的"河西之战"。霍去病率军出地郡,进攻河西地区的匈奴右郡,采取大迂回战术,经居延奔袭祁连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败匈奴。这曾使匈奴悲叹曰,"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后汉武帝在河西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郡、敦煌郡。为巩固胜利果实,在焉支山下筑建了删丹城。为发展农业生产,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在河西屯驻军队,移民屯垦,保障丝绸大道的畅通和商贸往来,又于公元前120年始筑河西长城。山丹县境内汉长城就是在这个时期筑就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后汉书《西羌传》载:"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门,隔绝羌胡, 汉明长城
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河西之战"胜利后,又置张掖郡,置删丹、日勒、氐池、昭武等县,开始修筑边塞。我县汉长城当时由汉将路博德负责勘查修筑。路博德,西河平州人,以右北太守从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功,汉武帝任路博德以卫尉为伏波将军,伐破南越。路博德又率军到河西,驻守删丹,开始筑建河西长城。根据当时河西删丹地理条件,勘测线路,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沿龙首山脉南麓,挖壕沟,铺"天田"(用作侦察敌人出入踪迹的沙田),筑烽燧,建亭障。然后顺着焉支山顶向大马营一带筑造屯马墩、屯田墩,设置马苑养育良马。筑墩一直到白石崖。之后汉朝又向河西迁徙移民,设置村堡。县境内汉壕沟现存定羌庙、柳沟帽盔山、石峡口烽燧,并在谷内设置列障驻防。还有丰城堡金山烽燧、东乐乡西屯烟洞沟烽燧,现犹存遗迹。
到西汉末年,同匈奴的关系又恶化。东汉王朝建立不久,为防御匈奴,又在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开始,大量调遣士卒,增筑堡垒,修造烽台,每隔十里设一堠, 汉明长城
五里设一障,又把长城上的烽堠、亭障连起来,构成一道坚固的防御工程体系。我县的峡口驿、丰城堡、新河驿、三十里堡、二十里堡、十里堡、祁店堡、静安堡、西十里堡、小寨堡、西屯等都是长城的又一防护体系。
明代长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秋,由明朝大将军常遇春、徐达率两路大军浩浩荡荡向北挺进,进攻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城(今北京市)。常遇春率先锋攻占了河北、山东等地,元朝结束。明王朝接收陕西、辽阳、甘肃后,十分重视边防线,就开始建筑防御体系长城,前后持续二百余年。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派三路军继续北征,后主力军受到挫伤。明太祖放弃武力统一草原诸部的措施,推行战略防御,开始在北方设郡、军镇、筑城堡、立卫所、建关隘、置墩台的防戍部署。 汉明长城
嘉靖十六年(1537年)由巡抚赵载负责堵塞山丹至高台的山口、关隘,这是在山丹修建明代长城的第一步措施。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兵部尚书翟銮奉命阅视长城防务,发现诸多问题,九月上报修嘉峪关。后于嘉靖十九年到二十年建成嘉峪关。洪武二十四年(1545年)由指挥庄得负责在西夏筑建的山丹城基础上扩建山丹城,把周一里二百六十步的小城扩建为七里二百九步。山丹城筑了东、西、南门,东门、西门增设瓮城,没有北门。建筑山丹城实际是建筑明长城的第二期工程,过了北山就是蒙古统治的地界,为防御蒙古民族的侵扰,所以就没有设置北门。山丹城扩建后,又分别加强了山丹城周围的关隘、堡寨,新河驿就是在这时从长城脚下迁到现址的。同时开始向河西大量迁徙移民,安置于山丹城及各村堡。明嘉靖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547年至1548年),由巡抚杨博策划和主持甘肃镇长城的增建工作。山丹境内明代的墩堡、关隘就是在这段时间又加固复修的,即从玉泉口至大口子(即定羌庙至东乐烟洞沟)一段,又加固大马营滩的屯马墩至白石崖烽火墩。《山丹县志·甘镇志·兵防志·关隘》载:"自东北玉泉口至西北大口子,又迤南白石崖。嘉靖二十七年。巡抚都御史杨博躬历筹画,或浚筑壕墙, 汉明长城
或斩砌石壁,或修设柞垒,以扼虏患。""山丹卫东路本卫教场起,古城洼界碑止,墙壕崖柞叠水石梯垒木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五丈,计一百一十一里三十步。"也就是说,杨博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堵塞山口、关隘,设置了墩台和关隘的一些军事设施,这是明代第二次复修和维修长城。隆庆六年(1572年)廖逄节出任甘肃巡抚又整治长城,又自山丹卫教场起,至古城洼界碑止,修复边墙、崖柞、叠水、石梯、叠木诸类工程,长达55.5公里。
万历元年(1573年),廖逄节又修龙首山至白路儿长城,白路儿长城至尖山、红寺山的长城。
万历二年(1574年),廖逄节又复修石峡口东自土窑儿起西至石峡口嘴至,壕里增中墙一道,长835丈。在廖逄节的督促维修下于万历二年六月山丹境内的边墙、城堡、墩台先后毕役 汉明长城
,使长城面貌焕然一新。这实际上是明代长城第三次复修和维修。廖逄节把烽燧连接起来,改变前两次的结构,用黄沙土夯筑成一道完整的城墙
旅游景点
山丹长城文物陈列馆
山丹县于1993年在长城景区内新建了一座古朴别致的长城文物陈列馆,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正厅展室展出文物分为书画、器皿类共80多件。除此还展出了当今极为罕见的明代官宦女性木乃伊。木乃伊出土于山丹县城东,虽历经400多年,但女性木乃伊毫发分明,饰物华贵齐整,仍不失其特征。南厢房展室,展出了山丹境内汉明长城、关隘要塞不同时期的图片和有关资料以及长城、驿站守城军士的战盔战甲、刀枪弓弩等200多件。另有“四喜娃娃”、“三面观音”、“胡腾舞”、“梅花畅和卷”等文化藏品。
锁控金川
在甘肃河西走廊中段,漫漫丝绸古道与巍巍万里长城齐驱并驾,绵延于山丹县老军乡境内的“石峡口堡”处,被一条宽不过数百米的石壁峡谷扼控,其特点是山大谷深,石壁险峻,古道谷中行,身居谷底,翘首蓝天如缝,人立悬崖俯瞰陡壁欲倾,故有石峡口关隘扼狭甘凉咽喉,锁孔丝绸古道之险。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年)刑部郞中陈棐奉敕巡察河西兵防,途经此地,遂奋笔疾书“锁控金川”四个大字,镌刻于石峡峭壁,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中国西北长城文化石刻长廊
建于2007年,是将书法石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易学有机结合的一处人文景观, 汉明长城
体现了博大精深,天人合一,阴阳互补的古代哲学思想。石刻长廊共分九层,有皇极、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洛河、河图、八门九星、六十四卦组成,共用628块石头,每块石头代表一卦象,汇集了包括中国当代众多名家书法,集中反映了古老的长城文化及边塞人文地貌,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原生态书法石刻长廊
定羌庙(绣花庙)
遗址县境内汉、明长城东接永昌县水泉子乡到定羌庙,北侧是连绵起伏的北山,东南是巍峨苍翠的焉支山,两山相峙恰如咽喉。定羌庙驿正处于咽喉要道之间。明隆庆五年重修,万历三十八年平羌将军张臣重修悬匾。从这些史料看,定羌庙从汉代至清代都是兵家防守的重要关隘。现定羌庙遗址尚在,遗址内有汉灰陶残片,有古井、房址,还有列障。清代诗人谢历途经定羌庙登城楼描述到:"定羌古戍独登楼,临眺无端怅远游,烟雨一天凭对酒,英雄千古几封候?塞鸿飘渺长空远,羌管悠扬野草秋,为问汉家教射客,到今何用姓名留。"从此诗中,说明定羌庙历代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从屯兵的列障发展到驿站,又扩大形成一定的规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