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山南新区

家乡区县: 安徽省田家庵区

安徽省淮南市的新生城市,淮南市山南新区规划简介淮南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写到:建设“现代淮南、文明淮南、生态淮南”的总体目标,制定“东进、南扩、西调、北连”的空间发展战略,勾画“三山鼎立、三水环抱、三城互动”的空间形态,建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生态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文明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国内一流、安徽第一、具有淮南山水特色的现代化南部新城区!
山南新区规划范围98平方公里,规划协调范围2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70多平方公里,规划人口70万人。建设周期2008-2018年,总投资900亿元,十年基本建成。十年基本将新区建设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化城市景观风貌和良好人居环境的现代化新城区。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营造宜居环境;实现基础设施高效运营,集约利用土地。
山南新区建设道路根据南部新城区地形特点、水系的分布系统采用方格网布局,局部有所变化,形成“八纵六横”路网骨架。其水系、绿化将纵贯整个南部新城区,城区与舜耕山及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为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型能源城市,促进淮南城市转型和经济社会事业的持续协调发展,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东进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编制的《淮南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勾画了“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的城市空间形态,初步形成了建设山南新城区的规划构想。2004年6月,国务院批准原长丰县所属的七个乡镇共470平方公里、20万人归淮南市管辖,为实施这一规划构想提供了现实空间。
2005年8月10日,市委、市政府成立山南新区建设指挥部,拉开了开发建设山南新区的序幕。
资金是建设的“粮草”。山南新区基础设施投入需要200亿元以上。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我市通过寻求企业合作和申报项目资金等多种方式,努力解决建设资金。去年7月市政府与中铁四局签订了合作开发山南新城的框架协议,确立了双方的战略合作关系,今年8月15日双方签订了实施性合同,落实了1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45亿元资金。成立了注册资本1亿元的淮南市山南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山南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项目申报了国债和外国政府贷款。
扎实的前期工作,省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使山南新区一批先导性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
----投资1.9亿元的连接新老城区的洞山隧道已完成进尺1200余米,8月初开始双向施工,年底可双隧贯通;
----投资1.3亿元的陈洞南路(一期)、南纬三路(一期)工程土方基本结束,已完成60%左右的产值,年底可建成通车;
----投资2亿元的高压线路改造工程自5月31日开工建设以来,施工人员克服天气等不利因素,加班加点推进进度,已完成产值4000余万元;
----总投资1.1亿元,用于安置拆迁农户的三和农民新村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年底可完成7万平方米的建设任务,确保已拆迁户年底乔迁新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山南新区建设已经步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崭新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宜于人居的淮南新城会如期展现在世人面前。
呼应历史机遇 打造一流新区
2002年,刚刚步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淮南奋力崛起的高度出发,举行了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2003年,根据研讨会成果编制了《淮南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建设南部新城区的构想,勾画了“三山鼎立、三水环绕、三城互动”的城市空间形态。2004年,国务院批准长丰县7乡镇划归淮南,建设部批准我市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将山南新区纳入城市规划。2005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指挥部,启动山南新区建设,淮南的城市建设将由此催生一场跨越式的大发展。
山南新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北承舜耕山、贴近主城区,东连高塘湖、西接瓦埠湖,南临合淮阜和淮蚌高速公路、距新建的合肥新桥国际机场70公里,区内有9条水系和一批塘湖,山清水秀、地势平坦,60平方公里内仅有3.5万人,基本没有工商业设施,土地征迁、农民安置的成本很低。除这些优势外,开发山南新区更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
淮南市政务中心
淮南市政务中心
1、中部地区再被看好。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决策后,我市积极争取,作为安徽的代表列入中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2006年中央10号文将中部地区定位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并提出了9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中部地区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淮南是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将享受三大政策:一是比照执行国家给予东北的政策,二是给中部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特殊政策,三是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持政策。
2、安徽发展再次加速。近年来,安徽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扎实推进“861”行动计划,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全省GDP由2000年的290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375.8亿元,年均增长1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个百分点。省委提出到2010年,GDP达到1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00亿元,比2005年接近翻一番。总体看,安徽发展面临的环境十分有利,国内外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共有2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安徽。在“861”行动计划的带动下,一批事关安徽长远发展的基础项目陆续建成,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企业迅速崛起,长期集聚的能量加速释放。
3、皖北开发再现生机。2001年,安徽省提出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以来,皖北六市联系实际,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与全省的差距逐步缩小。2005年,省委提出构建“两淮一蚌”城市群,进一步深化了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战略。2006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淮南召开加快皖北及沿淮地区发展座谈会,就建设“两淮一蚌”城市群作出具体部署,推动皖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加速向产业优势转变,加快构筑“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抓好煤化盐化一体化、生物质项目等重点工程,使“两淮一蚌”成为带动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的龙头。
4、能源工业再度崛起。近年来,我市的煤电化工业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实现了加快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不断加大。专家分析,以煤炭为主和能源消费紧张的状态,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受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煤炭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将长时期维持较高水平。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迅速扩张,一些化工原料出现了紧缺,煤炭的综合利用价值不断提高,煤化工产业正在成为朝阳产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长期保持快速发展,为淮南建设山南新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5、宏观调控再添良机。2006年4月以来,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这次宏观调控主要是解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结构性矛盾加剧,房地产领域的问题突出,特别是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等矛盾和问题,实行的是“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这一轮宏观调控对于开发建设山南新区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
首先,淮南地处国家支持发展的中部地区和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淮一蚌”城市群,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的发展重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淮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开发山南新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符合安徽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宏观调控是政府用“看得见的手”调节经济发展,是阶段性政策。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无时不在,当经济过热时采取的是紧缩性政策,当经济偏冷时采取的是扩张性政策。按照经济增长周期的发展规律,采取紧缩性政策的调控周期一般在2-3年。当我们克服困难,建成起步区基础设施之时,就会迎来新一轮扩张性宏观调控政策,可以说推进山南新区建设正当其时,是我市快半拍、抢先一步推进城市化、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英明决策。
第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紧缩“地根”和“银根”,对山南新区建设影响最大的是土地政策,只要我们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去做,不仅不会对建设进度构成影响,而且还会促进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

来自舜耕山的清凉(2014-06-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