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代言,美丽会宁欢迎您!

家乡区县: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会宁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拨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
   境内的坡缕石(又称凹凸棒石)是甘肃省新发现的世界稀有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该矿石含有以碘(I硒(Se)为代表的人体所需生命微量元素14种中的12种,以及植物所需微量营养元素6种。经详细勘察推断其资源量为700多万吨,凹凸棒石平均含量约24%。
境内矿泉水1991年通过国家级鉴定,达到了(GB8537-87)的界限指标值。该矿泉水年涌出量为7万吨,已开发利用的一处年涌出量为3万吨,资源潜力较大。


会宁人口分布
   1950年代初,全县有5个区,81个乡。1957年,陆续撤并为3区、1镇、29乡。1958年,建立10个人民公社。
   1961年,人民公社曾增加到40个。1965年,合并成20个人民公社、1个城关镇。1969年,城关镇撤销并入城关人民公社。
    1973年,增设王庙、侯川、太平、青江、马路、草滩、掌里、土木、新庄、塬边10个人民公社。     1976年,增设白塬人民公社。1979年,增设柴门人民公社。
     1980年恢复城关镇。1983年7月,撤社建乡,城关镇更名会师镇(因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而得名),全县共建乡32个、镇1个。
2000年8月,撤销郭城驿乡,设立郭城驿镇。2001年9月,撤销河畔乡、头寨子乡,设立河畔镇、头寨子镇。
     2005年1月,撤销桃花山、王家庙、塬边、掌里、青江驿5个乡,2005年9月,全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84个村、6个社区、2039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
唐天宝元年(742年),全县共有4594户,共计26660人。
宋时人口县志无记载。
  大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全县有1500户,共计30870人。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全县共有18332户,共计296787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全县共有11932户,共计81859人。
   1949年,全县有24961户,共计177857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45822户,共计27711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74926户、共计42511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97490户,共计48930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共有119589户,共计568634人;2009年,全县总户数124371户,总人口581832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54万人。[9]
    2012年末,会宁县有总人口56.41万人,按性别分,男29.1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女27.31万人,占总人口的48.4%,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55;按户籍性质分,农业人口50.85万人,占90.1%,非农业人口5.56万人,占9.9%;按年龄分18岁以下人口占23.1%,18岁至60岁人口占63.3%,60岁以上人口占13.6%。全县常住人口为54.55万人,自然增长率6.04‰。



会宁教育
   会宁县拥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称,是西北教育名县。



历史古迹
   早在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留下了以牛门洞遗址为代表的大量地下文物,隋唐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都经过会宁,历朝历代的变迁,也都留下了珍贵的遗迹,成为会宁县丰富的文化遗产。
   会宁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牛门洞新石器遗址、郭蛤蟆城遗址、西宁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铁木山砖照壁、汉墓群、王莽之父王曼墓等代表的古人类墓葬近10处等。
截至2013年,会宁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8处,馆藏各类历史文物1075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二级文物72件,三级文物658件,馆藏各类革命文物近200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二级9件,三级14件。与此同时,在省级文物保护点设立了永久性保护标志,并成立了乡、村、社三级文物保护小组,实施对文物点经常性保护。另外,馆藏还有几十幅珍贵古字画和5000余册古旧善本书。1997年,会宁县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位于头寨子镇牛门洞村,面积约16平方公里。牛门洞周围的大地梁、庆条湾、清明湾、中湾顶、华岔阴山等山梁的阴面,多为墓葬区。1920年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出土彩陶罐。70年代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在上述山梁深1米处,每间隔1米,即有墓穴,内有大量壶、瓮、罐、钵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纺轮等随葬品;并在生活区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权杖头等。文化层厚1-2米,鉴定属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类型。198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城驿镇郭蛤蟆城遗址,该城筑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城垣内一外二,壕堑三道,夯土筑成。1993年省政府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色革命圣地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2007年2月,胡锦涛瞻仰会师旧址,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并接见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代表,称会宁是“革命圣地”。
会宁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红军会师期间,先后在会宁休整达一个月之久,遗留20多处战斗遗迹和1000多件革命文物,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会宁县先后建成红军会师纪念塔、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红军会师将帅碑林、大墩梁和慢牛坡红军烈士陵园、以遵义等13处革命遗址微缩景观为主体的“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等纪念场馆建设。
会宁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之一,成为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是全国4A级旅游景区。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之一。2010年4月,会宁在上海“迎世博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高峰论坛”上被评为“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



历史人物
   郭虾蟆(1192年—1236年),又名郭斌。会州(今会宁)人。他家世代为保护家园的射手。金宣宗时,他与兄禄大都以善射而应募从军。兴定初年,禄大因军功卓著,被遥授同知平凉府兼会州刺史,进官一阶,赐姓颜盏,镇守会州,虾蟆随兄在军中。后屡立战功,得到金哀宗的重用。金亡后三年,郭虾蟆仍旧困守孤城,战到了最后一刻,自焚而死。
曹铭,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勋,字鼎彝,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栗在庭,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官至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焦腾汉,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官至贵州安龙镇总兵。
   会宁,红色革命圣地,西北教育名县,美丽会宁欢迎您!

willow124(2014-09-2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