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靖远(一)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黄河上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份。黄河从这里蜿蜒流过,滋育了一方肥沃的土地。数千年来,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一代又一代生息繁衍,用聪明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
黄河古道——靖远
靖远县境内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早期先民,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最早发现的堡子山、红嘴子、庙屲山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远在4500年前,这里便有人类生息繁衍。近年来,在境内北部的兴隆、双龙等乡,南部的大芦、若笠等乡,陆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古代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的素陶、彩陶、石具、骨饰、玉器等随葬品,充分证实了原来的考古论断。经过鉴定,这里出土的文物属于马家窑文化,从产生的年代来看,大多属于半山、马厂类型。
据《禹贡》记载,这里属古雍州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境内水草丰美,是理想的游牧场地。特别是黄河穿境而过,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时期,黄河两岸的大片地区,分别被戎、羌两个少数民族占据,靖远成为西戎和北羌的游牧地。后来在县境内高湾、双龙等乡出土了属于西周时期的石斧、玉器等文物,以及属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遗留的吴家川岩画,成为那个时期人类生存历史的实物见证。
战国末期,秦国于公元前271年灭掉义渠戎,设置北地郡,郡治为义渠(今宁县西北),靖远境域划入秦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这里仍然属于北地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将蒙恬率领数十万秦兵,北上与匈奴交战,匈奴战败后远遁。在蒙恬的建议下,秦帝国遂在黄河沿岸修筑城堡,以抵御匈奴的南下侵入,境内始筑祖厉古城。由此,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并入中原王朝版图,但因内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统治者无暇西顾,黄河以西以北地区仍为匈奴占领。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武帝为了联合被匈奴战败而远遁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的大月氏,东西夹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百余人从陕西出发,经过祖厉县境,途中被匈奴俘获,羁留匈奴国十多年,后伺机脱身,取道新疆,翻越葱岭,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终于到达目的地。因大月氏安于现状,不思复仇,联合夹击匈奴的使命没有完成,但从此打开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通道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经靖远渡过黄河,然后进入河西走廊,中外商旅使团络绎不绝,境内黄河上的一些古渡口因此而繁忙,靖远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
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最后一次出征匈奴,占领整个河西地区,匈奴远遁漠北。为了巩固西北地区,汉武帝实行移民实边的统治措施,从内地大量移民,与驻守的士卒一道,开垦荒田,充实边塞。境内黄河沿岸大片荒芜土地得以开发,屯田遍布,阡陌纵横。这里虽属边陲,但局势相对稳定,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军屯制度的实行,使靖远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的兴起,推动了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始置祖厉、鹑阴县,隶属于安定郡,这是靖远境内县级行政建制历史的开端。《汉书•武帝纪》载:“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还。”汉武帝即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冬天出巡雍州,越过陇山(今六盘山),到达靖远县境后返回。
王莽建立新朝,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改鹑阴县为鹯阴县,祖厉、鹯阴两县皆隶属于武威郡。三国时期,沿袭东汉制度,建制及名称没有改变,属魏国武威郡。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陷入少数民族混战割据状态,这里成为少数民族割据政权领地,更迭频繁。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后赵灭前赵,将祖厉县南迁,置陇东郡。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前秦苻坚进兵姑藏(今武威),攻灭前凉,前凉主张天锡投降,前秦于鹯阴县地置平凉郡。太元十年(385年),陇西鲜卑乞伏部乞伏国仁建立西秦政权,建都苑川(今榆中),境地属苑川郡。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年),南凉秃发傉檀为凉州刺史,平凉郡归南凉。次年,大夏赫连勃勃率两万骑击傉檀,驱逐二万七千多人,掠夺牛马羊数十万只而还。傉檀率众追击,赫连勃勃于阳武下峡(黄河红山峡下口)伏击傉檀,南凉兵大败。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西秦被大夏赫连定(赫连勃勃之子)所灭,这里为大夏政权领地。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曾将祖厉县改置为乌水县,又析乌水县之南,置会宁县。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周太祖为西魏相,来巡,会师于此,土人张信罄资飨六军,太祖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周太祖即宇文泰,其子宇文觉于公元557年取代西魏,建立北周,追封宇文泰为太祖。宇文泰率军巡视祖厉县,时在西魏恭帝元年(554年),会师之地在今靖远县北部双龙乡的北城滩一带,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和款待,欣然置为会州,这便是靖远古称会州的由来。会州治所亦设于此,辖乌兰(今靖远县南部及会宁县部分地方)、会宁(今靖远县北部、平川区、景泰县等地)二县。
北周建立后,武帝宇文邕于保定二年(562年)巡视会州,改会州为会宁防,移州治于鸣沙城(今宁夏中宁县境内)。隋朝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会宁防改名为会宁镇,但不久又恢复为会州。开皇十六年(596年),改会州为会宁县,隶属于平凉郡。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设会宁郡,会宁县更名凉川县,会宁郡下设凉川、乌兰两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凉川县会宁关置州,取名西会州,以避免与鸣沙城之会州称谓相混淆。武德九年(626年),置乌兰、会宁二县,并隶关内道。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废鸣沙城之会州,改西会州为会州。贞观八年(634年),因西会州仓储殷实,改名粟州,当年又复为会州旧名,领会宁(今靖远县地)、乌兰(今会宁县地)两县,会州隶属于关内道。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废除凉川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名为会宁郡,仍隶属于关内道。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会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