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民俗(二)

家乡区县: 白银市靖远县

                                                            靖远县民俗(二)


靖远节俗

春节:旧时农历正月初一称“过年”。从腊月中旬开始,碾米磨面,擀长面、蒸馍馍、做豆腐、杀年猪、扫房、拆洗被褥、做新衣、糊花窗、是日零时各家点烛焚香。鸣放爆竹,迎神祭祖,献馔品。全家齐集向祖先拜年后,分辈依次拜年,长者给小辈压岁钱。初一至初二走访拜年,有的村庄筹办社火、灯会。初五日各村打社鼓,家家打扫庭院叫“扫五穷”吃荞面搅团谓之“缠五穷”。初七日称“人日”吃“长寿面”,敬神上香,所上之香柱要超过全家人口数,意在、祈求多寿添丁,唯忌放炮,传说放炮可惊致魂不归体。清末“立春”还有春官打春牛之俗,今已消逝。

元宵节:又名“灯节”或“过十五”。自明正统二年建卫以来,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日庆祝三天。节日里城乡张灯、舞龙狮、耍旱船、铁芯子、踩高跷、跑纸马、打太平鼓、唱大戏、小曲子、节目繁多。民间煮吃元宵和长面。县城各商号张灯结彩,燃雕花盆火,唱自乐班。各街巷挂《封神》、《三国》、《西游记》等连环画故事牌灯、九连灯等。今城乡皆多办灯会,演戏,耍社火,故有“小年大十五”之谚,一年比一年红火。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农民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今留有炒各种豆子,吃凉粉、凉面、煮干菜、腊肉,以示春节结束。一般人理发,剃光头,主吉利,谓之“二月二龙抬头”。

清明节:为扫墓祭祖之日,往祖先墓地扫墓祭祖。今每逢清明,有些学校带学生为烈土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八:农历四月八日为佛教“浴佛节”,是日法泉寺有盛大庙会,群众去法泉观光游览成为乡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各家门口插杨柳、采集艾叶、包粽子、煮粽糕、酿酒醅、吃绿豆糕、饮雄黄酒防五毒。小孩带荷包(香包)和五色丝绳。各家互赠节日吃食。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为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七夕,旧社会是日剧团多演《天河配》,妇女有穿针乞巧的风俗。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是日各家上坟祭祖,佛寺举行“盂兰”法会,放河灯。今上坟之俗尚存。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也称团圆节、瓜果节。入夜圆月当空,各家庭院以月饼瓜果献月,然后分食。靖远有中秋蒸“嫦娥奔月”、“兔子拜月”及各种花卉图案大小千层月饼之习。今是日政府还邀请侨眷,统战人士举行中秋茶会,共庆佳节,思念海外亲人,盼祖国统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登高节。学校学生登山锻炼身体,有菊之家邀亲友饮酒赏菊。北湾乡剪金山有传统庙会,演连台戏《百花山》。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日,民间糊、印纸衣、携带祭品往祖先墓地祭奠,谓之送寒衣。

冬至节:有“冬至当日长”之谚。是日人们多吃长面,农村还有“煮五豆”的习惯,煮下的“五豆”一直要吃到腊月初八日。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日为传统“腊八节”,人们以黄米、大米加豆类、豆腐、肉臊子煮“腊八粥”,分献门、灶神及祖先,并以多煮一顿吃不完剩下为好。农村是日还向粪堆栽“冰娃娃”,开始砸粪,比粪堆大小,示粪多粮多之意。

除夕:农历腊月末一日为除夕,又叫守岁,是日午后,家家打扫卫生,张贴对联、门神、五福、人人着新衣,焚香敬祖先,小辈给长辈拜年,通宵不睡,至零时鸣放爆竹,谓之守岁。

靖远方言

靖远县境广阔,人民语言分上河、下河、沿滩及南川各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地方语言具有代表性的属城关、沿滩一带。

从发音来说,腔口较硬,咬字较重,独特地表现在把“基、欺、希”和“资、雌、思”容易混同。由于发音不准,往往形成语言的别扭,甚至造成外地人听不懂靖远话。例如,把“积极”、“机器”、“自己”、“集资”都容易读为“子子”,如说“学习积极分子”叫人听起来就成为“学习子子分子”;“购买机器”容易听成“购买子子”,“拖拉机”成了“拖拉子”。对于“洗不洗?不洗了我洒呢”,让人听成“死不死?不死了我杀呢”。

从语词来看,同异地差别较为明显的是语尾多带“子”和“儿”字。比如,对动植物类有称猪娃子、狗娃子、牛娃子、驴娃子、猫娃子、兔娃子、羊羔子、马驹子、野狐子和辣子、茄子、柿子、豆子、笋子、麦子、稻子、谷子、糜子等之习。衣着方面有称裹肚子,夹夹子、围裙子、尿布子、毡毡子等之惯。带“儿”方面如称猪儿、猫儿、兔儿、鸡儿、鱼儿、鸟儿和今儿、明儿、昨儿、后儿、外后儿之类。除此,询问这里或那里?靖远土话答曰:这达、那达、欧达、吾达、乍乍、哇哇、答应语类还有哼、昂、咳、唉、嗳等。

靖远方言比较常见的社交方面,把给东西的“给”,容易说成“驾”;串门叫“浪门子”、“浪走”、“浪去了”、“浪一会儿”;聊天叫“喧”、“款”、“谝”、“扯摸”。赞语方面有“花翻”(殷情)、“对劲”(情投意合)、“然板”(合调、密切)“裕贴”(把事已料理妥当)、“娆的很”(好美之意)“硬邦”(结实)、“赞劲”(硬邦或处事完美)、“发马”(勇敢、历害、凶勇)、“红火”(热闹)等。讽贬语言方面有“顽伙”(不成材)、“背扇”(把事没做好)、“冷棒”(愚笨)、“处迷”(懵懵)、“洋板”(笨傻)、“仔拐”(调皮)、“勾野”(引诱他人干坏事)、“掂不住”(不自量)、“挠五指”(耍手段)、“锄把头”(形容不像样子)、“扫天星”(把不吉利,又不干净的人称扫天星),“生牛皮”(调皮)、“没拉事”(没有本事)、“耍打流势”(不集中精力)、“白眼障道”(呆痴)等。其它方面包括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无论动名词等诸类,均有靖远本地方言之特点。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在标准语的影响下,靖远方言从发音到语词都有所变化,但某些特有乡土语言仍在流行。

靖远民间禁忌

禁忌古谓“记古”由历代遗留而来,其中多含迷信色彩,今部分已多消逝,但不少含有文明礼貌和科学性,摘要如下:

1、人死在外,不论男女老少忌再进家宅,只能停尸户外。

2、死去亲人的小辈谓有“生孝”,忌去别家走动。

3、未成年男女,已婚未生子女者,以及死于产期的产妇忌埋入祖坟内。

4、人甫死之后,未经选择,忌动哭声。

5、妇人产小孩,产房门口挂红布,忌他人进入。

6、制醋酱房门,悬挂红布,忌他人进入。

7、亲友互相忌讲长辈姓名及浑号,家庭小辈忌称长辈姓名,同时同辈忌互称乳名。

8、衣服扣子忌钉双数,谓“四六不上身”。

9、老人死后寿衣忌穿双件,毛料和皮衣,被褥忌用缎子(谐音断子)。

10、修盖房屋屋基忌砌双层。

11、双方嬉玩忌玩弄对方帽子和以铁器指对方。

12、忌一年之内兄弟二人先后结婚,忌姐妹二人同年出嫁。忌借房给别人结婚,民谚有:“宁借房给别人停丧,不借房给人成双”之说。

13、死了未成年的小口,尸体忌从大门出,须从墙头转出埋之。

14、忌女、婿在岳父家中同室住宿,俗谓“女婿上床家破人亡”。

15、上坑忌不脱鞋,有谚说:“上坑不脱鞋,死了没人埋。”

16、死者葬埋三日内,孝子每日日落前往坟地送水火,忌和别人说话。

17、男女年龄忌说逢九之数。

18、农村忌宅院内动土木。

19、忌在牲畜圈内便溺、解手。

20、忌对小孩说“肥”。

21、坟地内忌挖土。

22、忌近亲结婚。

23、忌用餐时以筷子敲打碗碟。

24、孝子百日内忌剃头、理发、妇女忌穿花红衣服

江湖浪子(2014-09-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