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牦牛-中国仅存

  高原明珠,白牦牛是中国及世界稀有珍贵的地方类半野生特有种群,白牦牛产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该县的西大滩、朵什乡、抓喜秀龙滩(汉语称永丰滩)和阿崐沿沟草原为主要产地。天祝白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型牦午中的一个珍贵而特异的地方良种。其产区是中国白牦牛毛、绒及尾毛的主要产地,甚至牦牛尾是重要外贸物资,经济价值高。它生长在高寒缺氧气,枯草期和冰封期长达半年左右的严峻自然条件下,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肉以富含蛋白质而名列肉类前茅;肉味嫩香可口,风味独特,是国内外市场上罕见的高级肉类。它的皮是制革的高级原料。白牦牛奶是奶中珍品,是生产特优奶粉的原料。它的角、骨、蹄,在工业生产中有各种用途,牛尾也是出口的紧缺物品。

  1外形特征

体态

白牦牛全身被毛纯白,密长且丰厚,耐严寒。头部发育正常,眼大有神(选留黑眼圈的),有角或无角,角粗长,黄褐色,角型向外上方或向后上方月牙形伸出,角轮明显,角尖锋利。嘴唇圆而薄,采食灵活。体型结构紧凑,全身肌肉发育良好,皮肤为粉红色,大多数有黑色素沉着斑点。前躯发达,胸宽而深,耆甲高,后躯较前躯差,但发育正常,尻部一般较窄。四肢粗短,结实有力。偶蹄,蹄形小而圆,蹄叉闭合良好,蹄壳呈黑色或淡黄色,质地致密,善爬山。尾形如马尾,体躯各突出部位,肩端至肘,肘至腰角,腰角至髋结节,臀端联线以下,包括胸骨的体表部位,以及项脊至颈峰,下颌和垂皮等部位,着生长而光泽的粗毛(或称裙毛)同尾毛一起围于体侧,胸部、后躯,四肢、颈侧、背侧及尾部,着生较短的粗毛及绒毛。公牦牛头大额宽,头心毛曲卷,眼大有神,雄性突出,鼻镜小,颈粗,垂皮不发达,耆甲明显隆起,前躯宽阔,胸部发育良好。睾丸较小,被阴囊紧裹。母牦牛头部清秀,额较窄,有角或无角。外表特征是全身毛长。尤其是额部毛很长,往往眼睛被覆盖,嘴和鼻孔比公牦牛稍小而瘦凸,颈细薄,耆甲稍高,身躯发育协调,腹大而圆不垂,乳房小,乳头短,着生均匀,大小相称,发育良好。体高居中,体态结构紧凑,前躯发育良好,鬐甲隆起,后躯发育较差。两性异形显著。白牦牛成年公牛体高为121厘米,体重为260千克;成年母牛分别为108厘米和190千克。成年公牛屠宰率为52%,净肉率为36%,骨肉比为1:2.4;母牛分别为52%,40%和1:3.7;阉牛55%,41%,1:4.1。[2]

体能体质

牦牛经过长期驯化锻炼,具有相当强的抗寒本领和耐饥能力,牦牛善走险路和沼泽地,并能避开陷阱择路而行,在高寒少氧的特殊环境影响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殊的生态生理特性:全身被毛丰厚,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形成良好的保温层,不怕冰雪严寒,四肢健壮有力,善爬高山峻坡;嘴唇薄而灵活,齿质坚硬,舌端宽,舌面丝状乳头发达,对高山草原的低草采食性能很好,鼻孔大,气管短而粗,胸部发育良好。心脏和肺叶发达,呼吸、脉搏快,使白牦牛在正常呼吸外,能获得必需的氧气,以增加血液、肌体组织中的氧容量,对高山草原严酷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性很强,其胸廓发达。在海拔3000多米、最高可爬到6000多米处憩息,喜在山岭或山间盆地四周活动、气温降至摄氏零下30多度的高寒冰山雪原上,它驮着200多斤重的货物,可以连续跋涉近30天,一路上履冰卧雪,风餐露宿,即使雪霜盖身,冰凌结体,依然泰然自若,精神抖擞,昂首阔步,因而被誉为“雪域之舟”。

2生长繁殖

白牦牛繁殖性能与当地黑、花牦牛基本无差异,一般母牦牛12月龄第一次发情,初配年龄母牦牛为2.5~3岁,初配体重160kg,一般4岁才能体成熟。发情季节为6~11月份,个别母牦牛12月份也发情,7~9月为发情旺季。发情持续期多为12~48h,因年龄、气温、体况及营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强度比普通牛种弱,不易辨认。发情周期为22.19±5.49d,具有一次发情受胎率高的特点,平均为76.5%。怀孕期为255d。多为两年产一犊或三年产二犊,产犊母牛大多当年不再发情,连产母牛占6.07%~15.02%。产后到第一次发情间隔时间平均为105d。终生可产犊6~9头,最高可达20头。
公牛一般在10~12月龄时,具有明显的性反射,但多数不能发生性行为。在2周岁即具有配种能力,但实际在母牛群中参与初配的年龄为3~4岁,利用年限为4~5年,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均为自交,公母配种比例为1∶15~1∶25。据试验采精测定,供体种牛射精量为0.5~2mL,精子数8.0~13.4亿/mL,原精活力为0.7~0.9以上。当地公、母牦牛配种比例为1:15~25,繁值率为56.4%~75.6%。年产奶量400千克,日产奶最高4.0千克,乳脂率为6.8%。[2] [4]
3栖息环境
白牦牛生长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区,能耐零下30℃一40℃的严寒,而爬上6400米处的冰川则是牦牛爬高的极限。牦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

野白牦牛一年四季生活的地方不一样,冬季聚集到湖滨平原,夏秋到高原的雪线附近交配繁殖。野牦牛性情凶猛,人们一般不敢轻易触动它,有时还会把汽车撞翻。中国牦牛占世界总数的85%,其中多数生长在西藏高原。
4分布范围

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天祝县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气候寒冷且温度变化剧烈,日照强。年平均气温在-1摄氏度到-1.3摄氏度左右,为高山草原,牧草生长密集,水源丰富,这样的环境才适于白牦牛繁衍生息。[5]
5种群现状

1、种群组建初见成效, 组建天祝白牦牛核心群10群700头。选育群60群4000头,扩繁群100群6800头。天祝白牦牛总数已达3.9 4万头,占全县牦牛总数的4 4%。初步建立起了三级繁育体系。
2、种群结构趋于合理 调查分析,在目前生产状况下,牛群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从被毛颜色看,白色个体比例有大幅度提高,达86%。种牛毛色基本为白色,繁殖犊牛的白色比例明显高于群体平均水平,天祝白牦牛的选育提高及资源保护已初见成效。[6]
6保护级别

牦牛是一濒危灭绝品种,在中国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品种形成

天祝牧区的藏族人民历代饲牧牦牛,具有丰富的饲养管理经验。据藏族牧民介绍,相传100多年前,牧区人烟稀少,水草丰美,藏族牧民逐水草游牧,在天祝马雅雪山草原上饲牧的牦牛中就有白色个体。在我国明朝的藏传佛经中就有白色牦牛的记载。由于天祝白牦牛不仅是当时给朝庭的贡品,而且毛能染色其经济价值高,是远销国内外的珍品,可制作古戏装和圣诞老人的胡须、蝇拂、刀剑缨穗及假发等,加之肉质鲜嫩,食之有野味,深受消费者青睐。因此,来天祝收购毛、肉的商人多,促使当地牧民历来就注重繁育白牦牛。[7]
8经济价值
天祝白牦牛其肉细嫩味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矿物质丰富的特点,是纯天然保健绿色食品。成年公牛平均体重264.1公斤,母牦牛为189.7公斤,屠宰率52.0%,骨肉比为1:2.42。白牦牛肉含蛋白质21.13%,较其他牛肉高出4个百分点,且球蛋白比例高;含脂肪仅为1.41%,较其他牛肉低3至8个百分点,每千克脂肪中含胡萝卜素19.1克,是普通牛肉的2.65倍;含钙、磷等矿物质1.15%;并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且比例合适,易于吸收;热能值高达2297.43千卡/千克,比其他牛肉高600—1000千卡,对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

拾忆(2014-09-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