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这片沃土就有阪泉地名,炎帝和黄帝在这曾有一战,这里是炎黄子孙的发祥地不容置疑,阪泉地几经易名,商周时期为柔地,春秋时代为桐丘。西汉时(公元前196年)设县,因东有扶亭,西有洧水沟,称之扶沟,治所在谷平乡(古城),属兖州淮阳国。扶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也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
扶沟的小吃历史悠久,早在民国期间,扶沟的名吃就漫布县城大街。永和公的月饼酥脆,放置一年不变质,和合德的月饼则馅大皮薄,小鸡窝炉烤制。西大街史家的果栈生产的果脯、茯苓糕味甜纯正不沾手;赵根的麻花酥脆香甜,沿街叫卖很抢手;县城十字街马保真的水煎包,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令路人落座;关帝庙牌坊口丁木的豆末用小米面磨制,加以花生豆、芝麻,喝起来爽口;火神庙旁张妞的焦油果,不用油抹用面粉,炸出来焦香,看着眼馋;城隍庙口的高孟龙的小笼包,香气四溢,很是勾人胃口。
一、何家烩面
要说扶沟美食,最喜欢的当属烩面了,何开的烩面馆是改革开放后所开,现何央在父亲何开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进配方,精心调配汤面,更具有独特风味,曾得过周口风味小吃一等奖。烩面在扶沟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了。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追杀刘秀,当刘秀逃至白潭的二桥渡口,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但他一眼望去,有一卢氏面馆,于是近前想讨碗饭填腹,卢姓待客热情,又得知是落难人,格外款待,主人亲自杠压窝面,扯成面片,用新熬的羊肉汤滚沸让刘秀用,刘秀食之,赞不绝口,连说:好面!好面!幸会!幸会!。刘秀问这面何名?主人说不曾有名号。刘秀幸会此面,于是就说,这面叫会面如何?卢家面馆主人看来者器宇轩昂,一定是不凡之人,一口应允,后会烩音相近,演变为烩面。
二、吕潭的烧饼
吕潭的烧饼从北宋末年至今,盛名不衰。北宋末年,外族入侵,天下大乱。12岁的扶沟吕潭孤儿聂放流浪到河北大名,以卖烧饼为生,一日官兵为追人撞翻馍筐,馍撒一地又被慌乱的赶集人踩成面饼,聂放不肯丢掉,拾起来回家盖在锅里,锅下边是未息的碳火,经一夜烘烤,吃起来焦香,于是聂放改蒸馍为炕饼,生意火爆。一开始他贴饼于锅上,下边加柴烧,锅烧漏了,他干脆把锅倒扣在锅灶上,锅上粘饼,下边焦炭烘烤,所出烧饼圆圆的,黄黄的,让人口馋。聂放靠卖烧饼发家,他娶妻生子,后带家人返回故里吕潭,依然做着他那烧饼生意,现吕潭烧饼仍负有盛名。
三、扶沟汴岗的大盆鸡
扶沟汴岗的大盆鸡,也历史久远,相传瓦岗寨的李密当年在汴岗住扎时,爱吃鸡,常令军厨做出用大盆盛之一用,因此这道菜就叫大盆鸡。李密死后葬于此,这个地方改名殡王岗,这个军厨就在这个镇上开饭馆为生,以制做大盆鸡闻名。现在汴岗街上开大盆鸡店的有几家,大都是军厨的后代。这大盆鸡采用当地土鸡,加以辣椒、花椒、八角、桂皮、香叶、肉蔻、白芷、丁香等烹制出来,色泽微黄,味美肉嫩,汤汁浓稠,十分可口,来品尝者络绎不绝。
四、一品鸡
扶沟一品炒鸡也不错,有着独特的风味。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胜利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扶沟县练寺镇设立黄泛区机械复耕工作队,用拖拉机垦荒,发放救济物品,这里的工作人员最热农家炒鸡这一口,取名“一品农家炒鸡”,从此农家炒鸡名声响亮,直到如今还吸引着八方来客,它色泽淡黄,口感嫩滑,回味绵长,怪不得受人青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