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1] 敬亭、柏枧、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弋江、水阳江两水相依。
宣城历史悠久,因有一些人文、自然景观而成为一座中部旅游城市。全市有古遗址90余处,古建筑310余处,革命旧址及革命纪念地40余处。人文荟萃,自古便有“南宣北合”一说。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山水园林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南翼城市。
宣城市,东临江苏和浙江,是安徽省的东南门户,下辖一区一市五县。
宣城,初名爰陵,西汉时改名宛陵。东汉永和四年(139年),改丹阳郡为宣城郡(治所均在宛陵)。隋朝开皇九年(598年)改宛陵县为宣城县,隶属于由宣城郡新改的宣州。南宋时又改宣州为宁国府,直到清末。民国期间,设宣城为甲等县,领辖六个县。解放后,1950年曾设宣城行署,后撤销,宣城县隶属芜湖地区。1982年,国务院改芜湖地区为宣城地区,行署所在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1986年,国务院批准改宣城县为宣州市(县级),2000年6月,随着宣城地区改设为宣城市,宣州市则更名为宣州区。自东汉以来,19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宣州与宣城始终密不可分,或宣州领辖宣城县(州治设宣城县),或宣城领辖宣州(郡所、行署驻宣州)。但无论区划名称如何变,“宣州”、“宣城”的“宣”字所含的“大”的意思没有变,大州、大城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故以前常有南宣(城)北合(肥)”之称。宣城地处江南,楚头吴尾,承东接西的交通位置使其具备了发展一座重要城市的客观条件。宣城为历代州、郡、府、行署驻地,又因敬亭山、开元寺、广教寺等人文、自然胜迹,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南齐宣城太守谢月兆的赞美诗以及追随而来的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千古名篇,更使宣城成为名不虚传的“诗人地”,白居易在这里行吟,王维寄情于景,杜牧更有“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的描述,无怪文天祥过此不忘,石涛居此不走,而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梅尧臣、施闰章、梅文鼎等亦成为大诗人、大学者,“地灵人杰”,此言不虚。历史上宣城被赞为“土控吴兼越,川连歙与池”的战略要地,在《水浒传》第九十二回中,宣城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描绘。今天的宣城,不仅水路可通长江,皖赣、宣杭两条铁路交汇于此,318国道、芜杭高速公路也在这里相会,特别是城市山水园林建设的日新月异,使这座江南名城日益焕发出更加诱人的魅力。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胡伟红博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