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
杨震(59一124),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他出身名门,八世祖杨喜,在西汉高祖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时为垂相,因功被封安平侯。
二、主要事迹
适逢延光三年(公元124)春天,安帝东行巡游泰山,樊丰等人乘皇帝在外巡游之机,竟相修建宅第。杨震属下椽吏高舒召来大匠官署的令史查问,得到樊丰等人伪造假诏书等罪行证据,于是杨震便准备好奏章,等安帝巡游回京后上奏此事。樊丰等人获悉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当时恰好发生太白犯昴的自然星象变化,太史官奏说此星变逆行,昭示人臣有悖逆犯上行为。樊丰等人乘机将此星象变化归罪到杨震身上,并在安帝前造谣诬陷杨震说:"自从赵腾死后,杨震对朝廷深怀怨恨,杨震本是邓氏家族的门生故吏,对当今朝廷一直存有怨恨之心。"等到安帝车驾东行归来,准备选择吉日人宫时,就连夜派使者收缴了杨震的太尉印缓,于是杨震就紧闭大门,谢绝一切宾客来访。樊丰等人对此还觉得不够解恨,就请大将军耿宝再上奏章,诬陷杨震对朝廷收缴他的印缓心怀怨气,有不服处置之罪。安帝于是下诏遣送杨震回归故里。杨震接诏后,立即动身返乡,在返乡途经洛阳城西几阳亭时,慷慨悲愤的对他的儿子和门人说:"死,本是士大夫的寻常本分之事,我蒙圣上之恩官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厌恶奸邪的女人倾乱朝廷而不能禁止,我还有什么面目活于人世。我死之后,以杂木做棺板,以粗布作寿衣,既不要送我回归祖茔,也不要设祠祭祀".说完就饮毒酒而死了,当时年已七十多岁。弘农太守移良,秉承樊丰等人的意旨,派人在陕县截住了杨震的灵车,不准运回本籍,并将灵枢露停道旁,一任日晒雨淋。杨震的几个儿子则被罚做苦役,代替邮差往来送信,广大百姓无不为之垂泪。一年以后,汉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人都被处死,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顺帝要求重新调查处理杨震冤案。当时朝廷上下都交口称赞杨震的正直忠烈,于是,顺帝就下诏给杨震平反,除拜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百万外,还下诏以很高的礼仪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改葬这天,远近百姓络绎不绝都来参加葬礼,以纪念这位清正廉洁、正直无私、疾恶如仇、敢于直谏的好太尉。
三、经典语录:杨震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四、杨震墓祠
杨震墓位于华阴市吊桥亭东堡西北渭河岸边,东汉建宁元年(公元l68年)改葬于此。该墓地于明代万历初年,兵宪蔡可敬拓地34亩,兵使蔡可兴建亭堂。清顺治十三年(公元l656年),兵备副使汤斌重修,并建亭堂8间。清康熙十六年(公元l697年),督邮使者程兆麟立石于墓前,上书“关西夫子杨公墓”。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固原提督杨遇春在此又立石雕,建“四知坊”。相传杨震在任时有人夜里给他行贿送礼,说:“这谁也不知道,你收下无妨”。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所以后来人又称他为“四知先生”。1959年,陕西省考古队对杨震墓进行了挖掘,出土文物有陶磨坊、羊圈、望楼、孔雀灯等。现遗址已被渭水冲毁。
五、后世评价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对杨震的一生做过这样的评价:“抗直方以临权枉,先公道而后身名”.
杨震的一生,忧重责深,面对外戚﹑宦官势力,正身而立,没有辜负国家的重托,可谓做人堂堂正正,做官清清白白,清正廉洁﹑慎独修身﹑勤政为民,不愧为“关西孔子”。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