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特色美食——枕头馍

家乡区县: 安徽省临泉县

     阜阳的枕头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
     阜阳市清真洪记枕头馍的传人洪亮军,正值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

      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

     民间更为具体的传说:在顺昌之战时,刘锜率领的八字军有两万多人,城内存粮虽有数万斛,但石磨加工有限,面粉供应不及,有些部队只得烀麦粒子吃,以致疾病流行,连足智多谋的刘锜也束手无策,深为忧虑。一日晚,传说金军已到白沙窝。刘锜与陈规一道,到城墙上巡察,看看防御工事,看看守城的岗哨,不让人惊动躺在地上睡觉的士兵。正在走着,见一位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好生诧异。便俯身悄问:“你吃什么?”那士兵翻身坐起,把一个形如枕头的东西递给刘锜道:“这是我爹送来的宝物,既能枕着它睡,又能啃着吃。”刘锜接过来凑近灯亮一看,原来是个大馍,掰一小块尝尝,味道甚佳、连道:“好、好、好!”那士兵见将军如此称赞,随道:“将军若不嫌弃,我让俺爹也给你蒸两个送来。”刘锜大笑:“两个怎够用的?”笑罢他与陈规便同那士兵小声攀谈起来。这个士兵名唤刘柱,家住在城东刘家寨,听说金兵要打顺昌城,便参加了民军。离家时,他爹怕儿子受饿,即蒸上了这种枕头馍,让他卷进被包里,没想真的派上用场。刘锜和陈顺听他这么一说,心中大喜,当即派人到城外各村通知,每户都连夜蒸制枕头馍,送进城内劳军。四乡为了支援宋军抗金,都用刚收的新麦磨面,蒸成枕头馍,肩挑手提送至宋军营盘,刘锜见此光景,满心欢喜,与陈规道:“百姓如此助我,金兵必败无疑矣!”于是传令,每日一人一馍,饿时解饥,睡时作枕,从此士气大增。

     顺昌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刘锜率领的八字军以不满二万人的兵力,击败金军十余万。枕头馍成就了刘锜抗金的胜利,成就了阜阳历史的辉煌,也注册了自己光荣的“身世”。从那以后,做枕头馍便成了阜阳人一桩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
      这种大馍为什么喊枕头馍呢?追溯起来还真大有来历哩。    

       枕头馍嚼劲十足,类似于山东的火烧,但是块头上很大。

     枕头馍与北方大馍工序差不多,关键是压面活儿要好,其次是蒸功夫。枕头馍在特制的案板上,入半锅水,快速把面拢成一体,接下来用特制的铁棍,一头插进案板上的铁环,咣叽咣叽地开始轧面。在移动铁棍一头时,又不断地把身体压上去,增大压力;压平压薄面坯后,撒上干面,折叠起来再压,如此反复不下50次,直到面坯变得柔软有韧劲不再有一片硬皮方可。单就这道工序下来,压面的师傅已是筋疲力尽。
      接下来是揉面。要把每个馍坯短时间内揉出面筋并做成漂亮的馍型也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将面坯牢牢按在案上,脚尖着地,身体前倾,把全身两臂的力量都用在面团上,一起一伏。馍坯在手下被反复地搓来揉去,变得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有弹性,一块馍坯在上锅前要被揉三百余下,真的让人难以置信。
      俗话说得好:“面不怕揉”。面越揉面筋越多,吃起来也就越筋道。揉好馍面,烧火蒸也是一道关键程序,既不能蒸糊蒸焦,又不能面生不熟。以前没钟,老辈们就点燃一炷大香,香燃尽馍就差不多蒸透了。若按如今时间算阜阳枕头馍约要半个时辰。

      使用刀具切成薄片,然后吃食(与西餐中面包的吃法相同)切片后,涂抹上豆瓣酱后吃食。切片后夹上卤黄牛肉后吃食。

     “枕头馍”(是阜阳特产,又称阜阳大馍、大卷子馍。它长约一尺,宽约五寸,重达三至六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湿润柔筋,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是不是有种想吃的冲动,那就来阜阳尝尝吧。。。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董晓婷 网络营销能力秀董晓婷的主页http://t.cn/RhQ4XAA 网络营销能力秀董晓婷的新浪微博|时刻分享521 网络营销能力秀董晓婷的新浪博客http://t.cn/RhQ4XAy 网络营销能力秀董晓婷的QQhttp://t.cn/RhQ4XAw http://t.cn/RhESGTf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董晓婷梧桐子首页http://www.wutongzi.com/uc/12224932.html

董晓婷0206(2014-10-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