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楚国(今属湖北监利黄歇口镇伍场村)人。伍子胥,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是著名的历史名人。 《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伍子胥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孙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举荐为吴国将领,从而名闻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了越王勾践,结果好色的吴王不听,范蠡遂使出“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离间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他死后人们很可怜他,在当年伍子胥丢入的江旁,立了一座庙,江边的小山也被命名为胥山。他死后,吴国很快灭亡了。
伍子胥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亲伍奢、哥哥伍尚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定要灭掉楚国,以报仇雪恨。在帮助公子光杀死吴王僚(专诸刺僚)后,实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报杀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记》上亦有记载,但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过分了,称“怨毒之于人甚哉”。现代学术界还引发了“鞭尸”、“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当年根本未鞭尸,仅是鞭了楚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现在已无存,史书上对此事记载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