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从沁阳县析出,取孙中山先生倡导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中之博爱,设置博爱县。
建县前的隶属关系是:夏朝建立冀州覃怀之域,博爱隶属“覃怀地”。商代因距商都较近,属畿内所辖,有商畿旧地之称。周武王时,设野王邑,博爱隶之。战国时,博爱先后隶属郑国、晋国、魏国、韩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分封制为郡县制,改野王邑为野王县,博爱隶属野王县,属三川郡辖。西汉初,项羽立司马为殷王,博爱县为殷国地。汉高祖二年(公远前205),刘邦率魏王(豹)灭了殷,复为野王县,博爱隶之,属冀州河内郡辖。东汉属司隶河内郡辖。三国时属曹魏治理,仍为冀州河内郡辖。两晋属司州河南郡辖。南北朝沿革同两晋。北魏属怀州河南郡辖。隋朝,改野王县为河内县,博爱隶属河内县,属河内郡辖。唐武德三年(620年),从河内县析置太行县(县治现清化镇),武德四年(621年)废太行县仍并入河内县,属河内郡辖。五代河内县属怀州辖。宋朝开皇初年,仍为河内县,属河北西路怀州河内郡辖。金代河内县属河东南路怀州郡辖。元代初仍称河内县,怀孟路设总管府,河内县属总管府辖,仁宗延 六年(1319年)改怀孟路为怀庆路,属中书省燕南河北道怀庆路辖。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怀庆路为怀庆府,河内县属怀庆府辖。清代隶属关系与明代同。1913年(民国2年)废府存县,河内县改名为沁阳县,博爱隶之,属河南省河北道辖。
1927年(民国16年),冯玉祥主豫时,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将沁阳县东北部丹河以东四乡一十五图和崇下乡四图的部分村庄划出,增设博爱县,县治清化镇,直属河南省辖。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博爱时改为清化县。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博爱县归平原省新乡地区辖。1952年冬,平原省撤销,博爱县归河南省新乡地区辖。1954年博爱县归焦作市辖。1960年10月博爱县并入焦作后,取消县建置,改设城关人民公社、阳庙人民公社、金城人民公社、界沟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博爱县,仍归河南省新乡地区辖(1966年“文革”开始后曾一度有“红卫县”之称)。1983年9月1日,博爱县归焦作市辖。
2000年,博爱县辖6个镇、7个乡:清化镇、柏山镇、许良镇、阳庙镇、月山镇、磨头镇、高庙乡、界沟乡、寨豁乡、苏家作乡、张茹集乡、金城乡、孝敬乡。
博爱县原辖7个镇、6个乡,234个行政村。2005年,博爱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界沟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孝敬镇管辖,孝敬镇人民政府驻东界沟村;撤销张茹集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金城乡管辖,金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高庙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清化镇管辖,清化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11月29日,新设立的3个乡镇正式挂牌。2005年12月31日,博爱县辖7个镇、3个乡:清化镇、许良镇、月山镇、阳庙镇、柏山镇、磨头镇、孝敬镇;金城乡、苏家作乡、寨豁乡。截止到2012年8月18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将博爱县阳庙镇划归焦作市山阳区管辖;10月28日,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将博爱县苏家作乡整建制划归焦作市山阳区管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