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历史

家乡区县: 福建省晋江市

      晋江市,雅称刺桐、瑞桐、泉安。为福建省泉州市下辖县级市,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和台湾岛三角区域的中间位置,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晋江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东北连泉州湾,东与泉州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

      晋江为福建省、泉州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县市之一,其综合竞争力2012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综合创新能力列全国县级市第6位,经济实力连续17年位居八闽县级之首。 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县级市第一。2013年,晋江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5亿元,增长11.5%;公共财政总收入182.75亿元,增长13.5%。 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晋江中原文化、海洋文化、闽南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相映成辉。拥有“安平桥”、“草庵”、“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龙山寺”等12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施琅、朱熹、曾公亮、欧阳詹、俞大猷、张瑞图等著名历史人物,为晋江留下了丰富史迹和人文遗产。

建制沿革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
      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
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驻所今福州)等所辖。泉州是从晋朝开始有中原洛阳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朝故土,因此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有晋人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但南朝、隋朝和唐朝前期由于今泉州一带人口稀少,今泉州一带的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武荣州建立不久复废入泉州(今福州)。
      唐朝中期开始有较多的中原人迁入晋江一带 ,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唐久视元年(西元700年)第三次置武荣州,泉州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州治设今市区。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带直到五代时才设县,泉州沿海一带在唐朝中期后才形成陆地。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军,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兴化府、永春直隶州和厦门市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辖同安、晋江、南安、金门、安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惠安、十县,驻同安),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后。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莆田、仙游、安溪、永春、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
      建国后至1986年,晋江地区是泉州的通称,泉州市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
      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
      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
      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闽侯专区。
      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
      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
      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设立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
      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
      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归晋江地区,同年九月9月莆田仙游再次从晋江地区分出。
      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县级市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县级),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
      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
      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
      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
      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濛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地理环境

      晋江市地貌成因属复式的地堑地垒构造。北东向主干断裂通过地段,地貌上表现为侵蚀一剥蚀的阶地及断块丘陵分布区。东侧的滨海断裂,东断块上升,地貌上表现为条带状低丘;西断块下降,地势较为低平,也成为条带状分布。北东向地貌条带,受活动性较大的北西向断裂的切割,在引张的应力作用下,形成断陷区,成为堆积地貌发育的空间,故较大的堆积地貌也呈北西走向。地堑多形成平原、台地,地垒形成丘陵或残丘。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市境西北边缘晋鲤交界,海拔517.8米的紫帽山,是晋江市地势最高地区。由此地势向泉州湾、台湾海峡、围头澳方向下降,具有西北向东南海滨倾斜的趋势。地貌类型以台地、平原、丘陵为主,台地占市域面积67.3%。
      海岸曲折、多港湾、多岛礁,海岸线长110公里,岛礁多而紧靠大陆,滩涂面积大,浅海水域广阔。晋江市三面临海,海岸受断裂构造的控制,岸线的走向主要为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两组。前者开阔,受风力、波浪、沿岸流的强烈作用,发育着岩岸和沙岸,潮间带狭小,海滩为岩滩和沙滩;后者海湾深入内地,堆积作用显著,发育着淤泥质海岸,滩涂面积广大。

气候

      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20-21℃,一月均温11.9℃,七月均温28.2℃,年均日照2130小时,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水利

      晋江市域溪河除晋江、九十九溪外,其他溪河均发源于县境的丘陵、台地,源近流短,且自成单元向东、向南独流入海。河道浅窄、河网密度大。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春夏季溪河水量多、水位上涨,为丰水期,尤其7月~9月受台风的影响,流量激增,水位暴涨,在干旱季节则多为断流。
晋江市域的湖泊中,龙湖、虺湖是境内两大淡水湖,也是福建省境著名的淡水湖。
晋江市地下水资源较贫乏,水质较好。

陈岽增(2014-10-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