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述旬邑历史脚步①

家乡区县: 陕西省旬邑县

       旬邑,周人先祖早期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属《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公刘、古公亶(dǎn)父时期,属豳地。西周王朝建立后,将豳地划入王畿(jì)之内,并置邑,为栒邑。周平王东迁时,以豳地赐秦。至战国约秦孝公时期,始置栒邑县;秦、汉、三国时期,沿袭旧制,为栒邑县。晋朝易名为邠邑县。南北朝时期,改置三水县;隋、唐、五代、宋到元朝初年,仍沿用旧名。至元七年(1270)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并入淳化县,三水县不存。明成化十三年(1477),复置三水县,沿袭到清末。民国三年(1914),撤销清朝府、州设置,因原县名与广东三水县重名,复改为栒邑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栒邑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关中分区长驻于此;中共陕西工委、陕西省委曾在此领导了关中及陕西的民主革命斗争,使这里成为一块红色热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先后辖属邠县分区、咸阳专区、宝鸡专区等。1958年12月,实行大县建制时,并入彬县。1961年8月,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辖属咸阳地区。1964年9月,因“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栒”为“旬”,名旬邑县。现辖属咸阳市。

      旬 邑历史悠久。古称豳,秦封邑,汉置县,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在此开疆立国,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本作栒邑县。栒邑县因栒原为名。1964年简化为旬邑县。旬邑是革命老区,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党组织,1928年爆发了声震渭北的“二八”起义。曾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也是关中分区、陕西省委和陕北公学所在地。邓小平、习仲勋、汪锋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工作、生活和战斗过。
      旬邑是被《诗经》所反复吟唱过的古豳之地。如今,旬邑又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剪纸之乡”。以“剪花娘子”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的作品为代表的剪纸艺术驰名海内外。具有古豳遗风的旬邑唢呐多次参加全国调演,是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的石门山,不仅林茂草丰,景致优美,而且有扶苏庙、姜塬圣母庙等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以及北宋泰塔、清唐家民居,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文化内涵。
旬邑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冬暖夏凉,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960—1350米,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环境无污染,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主 要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中药材、沙棘、牧草、森林为主,煤炭储量27亿吨,石油贮量400多万吨,中药材230种,沙棘20万亩,草场46万亩,国有森林151万亩,总蓄积量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0%。

      旬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中国民间剪纸之乡”。以“剪花娘子”、民间艺术大师库淑兰作品为代表的剪纸驰名海内外。具有古豳遗风的唢呐多次参加了全国盛会。1975年出土的距今200-300万年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黄河剑齿象化石;板齿犀牛化石是世界上首具装架最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距今两千多年的秦第二大国防工程──秦直道穿境而过。境内有北宋泰塔、清唐家民俗馆等一批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素称“中国西部的西双版纳”美誉的石门山、赵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唐家民俗馆、县博物馆、泰塔、石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马栏革命旧址已被纳入咸阳市北线2日游专线

       旬邑文化博大精深,喜欢旬邑就来关注吧!

 

张江伟(2014-10-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