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名将:王翦,频阳东乡人(今陕西富平),《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传。生卒年不详,始皇帝时期将领。少年时喜好兵法,后来奉事秦始皇帝。其子王贲,继承父亲之志,也是始皇帝统一六国时的一名著名将领。秦二世时,父子均卒。王翦孙王离继承爵位,后被项羽所擒。王翦及以下三世均为秦将。
关于王翦最有意思的一个故事是:当年,秦始皇起倾国之兵派大将王翦攻打楚国,王翦一会儿派人回去向秦始皇要栋房子,一会儿又派人回去要块地。手下人很奇怪,就问他:“您当了这么大的官儿了,还贪图那些小便宜干啥?”王翦笑着说:“大王是个多疑的人,把全国的兵都交给我了,肯定不放心。我要他知道我胸无大志,只爱小便宜,他就放心了。”棋经上说:弃小不就,必有图大之心。这也看出富平人在为人处世上的一点智慧。
关中鸿儒李因笃:与李颙、李柏共称“关中三李”。《清史稿列传》中记载:“李因笃,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学强记,贯串注疏。举博学鸿儒,试授检讨。未逾月,以母老乞养,诏许之。母殁,仍不出。因笃深於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焉。”
太子太保孙丕扬:孙丕扬于万历22年(公元1595年)出任吏部尚书,时年62岁。他的职责是协助皇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将他们安排到适当的岗位上。孙丕扬的职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长,在明朝的地位高居中央六部尚书之首。明朝在名义上没有宰相,六部尚书之首在名义上简直就是天下最大的官了。孙丕扬是个廉洁清正的人。《明史》卷224上说,“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
明“诤臣”监察御史杨爵:杨爵,字伯修,今陕西省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人,《明史》有传。嘉靖八年进士,曾向嘉靖皇帝上《固邦本疏》,被采纳。嘉靖十一年为监察御史。后因上《隆治道疏》,指陈时弊,连斥“五危”,痛析天下危乱之因,力陈救国为民之策。世宗大怒,密令锦衣卫逮其入狱刑讯,并不准供给饭食。严刑酷虐,几于死去。朝臣敬其忠烈,千方百计营救。主事周天佐、御史浦铉上疏营救,皆被重杖而死。其仍于狱中上《狱中谏书》。在狱中著有《周易辩说》、《中庸解》二书。嘉靖二十四年被释放,不久又被重逮入狱。直到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才最终被释放,系狱八年!隆庆元年正月初一,隆庆帝奉遗诏为他平反昭雪,追赠奉仪大夫、光禄寺少卿。万历二十年追谥“忠介”。 毛泽东点评明史《杨爵传》时写道:“靡不有初”。典出《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胡景翼: (1892-1925) 字笠僧,又作励生、立生,富平县长春乡陵怀村东窑人。著名的爱国将领,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早年入西安健本学堂,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时,在陕西举兵响应,任第一标统带。民国成立后赴日本留学。1914年回国,在陕西地方军陈树藩部下先后任营长、团长等职。1917年参加组织陕西靖国军,任第四路司令兼第七路总指挥。1922年冯玉祥任陕西督军时,他任第一师师长。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率部到河南援助直系,直系败后,驻河北正定、邯郸一带,归附直系曹锟、吴佩孚。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又暗与冯玉祥、孙岳联合倒直,发动北京政变。后与冯、孙组织国民军,任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11月,任河南军务督办。1925年4月病逝于开封。于1926年4月10日,胡景翼将军在开封与世长辞,享年仅34岁。胡景翼将军逝世全国震惊,北京、西安、开封、郑州都举行了隆重地悼念活动。5月,胡景翼将军的灵柩由豫归陕,安葬于华山北麓的王猛台下。1936年10月,冯玉祥等胡景翼将军的生前友好,在河南郑州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胡公祠”,作为胡景翼将军的永久纪念。
张义安(1888~1918)名养诚,字义安。陕西富平人。爱国将领,陆军中将,少年失学,稍长当过烧炭工人。曾就读于正谊书院,师承张衡山学习程朱理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陕西中等农林学堂读书,经宋向辰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因参与闹学潮,被校方开除。与爱国将领胡景翼是莫逆之交,1918年张义安与董振五、邓宝珊等人发动著名的"三原起义"驱逐陈树藩,张从三原返回前线率部反击时,不幸中弹阵亡。1919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广州军政府追授张为陆军中将,于右任称张部为靖国军的“神军”.
冯志明:(生于18……)将军是胡景翼(又佩刀一把)将军的结拜兄弟,冯志明有佩剑一把,字:宇东,(兄弟四人字分别为宇东宇南宇西宇北)胡景翼将军在庄里镇修建立成中学(又佩刀一把),冯志明将军在觅子乡修建觅子小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