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家乡----始兴县历史名人

家乡区县: 韶关市始兴县


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及曲江、乐昌、仁化、始兴、南雄、翁源、英德等县地)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少聪慧能文,弱冠参加科举考试获中进士,为秘书省校书郎、右拾遗。又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他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风气;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后因与主政者不合,一度辞官返回家乡。期间,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畅通。唐开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张说重其文才,称为“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及张说罢相,因受权力斗争风波的牵连而被调往外地任官。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由于他才学超群,风度亦甚佳,因而颇受玄宗的赞赏。开元二十一年,被任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议于河南屯田,引水种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 ,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

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珪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玄宗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740),张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

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

在他死后,曾被其预断为“必反”的安禄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乱”,从而导致唐朝迅速从“全盛”走向没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张九龄的卓见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龄。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

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

张九龄墓

张九龄墓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溢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座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着明清以来的碑刻。1690年7月,经文物管事委员会愈墓。

韶关曲江市马坝镇狮子岩风景区内有张九龄纪念馆。

张发奎,又名逸斌,字向华,隘子镇彩岭村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九月二日生。

民国元年(1912年),张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并加入同盟会,民国2年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民国4年毕业返粤参加第二次反袁之役,一度为孙中山侍卫;民国9年奔赴漳州“授闽粤军”任中尉副官,8月,与桂系军阀战,晋升上尉副官;惠州攻坚战,任敢死队督站长。民国11年,张人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第三营营长。

民国12年(1923年)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张发奎举兵驱陈(陈炯明)升任团长;民国14年7月,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张发奎任独立旅旅长,南征中歼邓本殷部,升任十二师师长。民国15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张率部进军湖南与第十师担任湘江东岸作战,连克醴陵,平江,又亲率三十五团及叶挺独立团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写下了北伐战争中的光辉一页,赢得了“铁军”称誉。

民国16年1月,张晋升为第四军军长,3月兼任十一军军长,中旬,张在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当选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任第四方面军第一纵队司令官。

“四·一二”政变后,张率四军,十一军出师河南进行第二期北伐,与奉军25万主力军决战,终将奉军击溃,占临颖克许昌取开封,威震中外。6月13日,张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7月15日,汪精卫叛变,宁,汉合流实行清共,张并不热心 反共,反而接纳郭沫若,张云逸,叶剑英等党员到二方面军任职。民国18年(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张任讨桂军右翼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整编第四师师长(原第四军),于鄂西击败桂军。9月,张反蒋,率部取道湘西直下广西,复与桂系联合进攻广东。

“九·一八”事变后,张发奎电请南方政府允其开往东北抗日,蒋介石不予理睬。民国21年3月,张再次要求率部援黑龙江,蒋又不允,反将其调往江西剿共,张倍感痛心,于10月只身出国游历欧美,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4年春张回国见蒋介石,提出“今后中国之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蒋许他日后为抗日先锋。

民国26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张任第八集团军兼右翼军总司令,在浦东击败日军数十次进攻,并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日军司令部和日军旗舰“出云号”,给敌以重创,被誉为神炮。民国27年(1938年),张任第二团总司令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武汉保卫战。民国28年春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负责两广军事,冬天,张指挥第一次粤北会战获胜。民国34年5月,二方面军夺回失陷的南宁,7月,攻克龙州,凭祥,进军梧州。

民国35年张发奎任广州行营主任,次年改任广州行辕主任,冬调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民国38年1月任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兼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主任,3月,任陆军总司令,7月,辞职到香港定居。

1980年3月10日,张发奎在香港病逝,终年85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获悉后即致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台湾始兴同乡会开会追悼并献一挽联:“望出曲江,绪承风度,千载道范,先后献身邦国,古今辉映;声扬咸宁。威镇华夏,一代名将,从此撒手人寰,中外同哀。”


麦铁杖,始兴江口人,生活于陈朝和隋朝期间。青年时即勇武有力且步行如飞,跑及奔马,能“日行五百里”,性格开朗,喜酒,好交游,重信义。

陈·太建年间,铁杖曾结伙为盗,为广州剌史捕获,罚为官府奴隶,为皇帝执掌御伞。隋灭陈,铁杖入大将军杨素帐下,居清留县,屡立战功,后被皇帝封赏,授同三司职,因不通文墨,后遣返家乡。

开皇十六年(596年),成阳公李彻召铁杖回京任车骑将军,随杨素北征突厥。炀帝嗣位,随杨素平汉王谋反有功,封为柱国爵位,任莱州剌史,后转任汝南太守,被封右屯卫大将军。不久,随炀征辽,不幸身亡,被封赠为光禄大夫,宿国公,谥号“武烈”。


吴新民,城南杨公岭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青年时,吴新民受大革命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韶关创办的北江农军学校,随军北伐;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到风度学校任总务主任;民国二十九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三十四年五月,“始兴人民抗日风度大队”成立,吴新民被选为大队长,在浈江,墨江两岸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抗战末期,东纵一部北上始兴,风度大队纳入编制,在五岭军政委领导下,他为壮大队伍,扩展粤赣湘边根据地付出了大力。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东纵北撤山东,吴随军北撤,曾在山东解放区任东纵干部队班长,华东军政大学干部队区长,河北省沧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渤海军区一分区部支前指挥部秘书,华东军区两广纵队政工队长。新中国成立前夕,奉党的指派化装南下广东,曾任中共南雄县工委书记,县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始兴,乳源,连山,连县等县委书记,县长。

从1953年起,吴调广州工作,先后任西区党委书记,人民委员会副区长;荔湾区副书记,人委区长;市园林局局长,党委书记等职,并当选广州市第一,二届党代会代表,广州市一至六届和西区一至五届人民代表,西区政协一,二届副主席。

官小白(2014-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