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食,家喻户晓,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们吕梁风味的面食也别有一番风味。
【1】抿尖:有个圆圆的东东是抿尖床,抿尖床架木制呈井字形,中间开长形口,口上放置抿尖拍了。抿尖拍子为铁置或铜制,呈凹形,岫面上开密密麻麻排序整齐的小孔眼,四边缘凸起,嵌在床架上,上下须严丝合逢,否则不能操作。将豆面加水和合成软糊状,用铁勺挑在抿尖床上(抿尖床须搭水在滚沸的锅沿上),右手按床架,左手拿抿拐拐把糊状豆面一下下抿到沸手锅里,煮熟用笊篱捞在碗里,加山药条条与各种调料食用。
【2】焖面 :豆角焖面最好吃,是我们吕梁人夏天的最爱,也是我夏天最爱吃的!跌上一大碗 焖面(山西人说吃面不叫吃面,叫“跌”面,从这个字也能看出山西人对 面食的热爱)再啃上一瓣蒜,天上人间!
【3】圪垛儿:荞面或白面用指捻成小锅状而煮之.极像意大利的一种做成贝壳形的通心粉。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止境的了。
【4】揪片儿 :纯手工制作,由个人爱好来决定面的软硬,厚度,大小,形状等等。
【5】其子:这是常说的手擀面,这种是带汤的,还可以用豆面、三合面
擀出来,特营养。
【6】莜面:在光滑的面板上将小莜面搓成一条条,上笼蒸约10分钟后,取出拌入西红柿酱或者再用土豆丝之类的蔬菜配着炒。
【7】刀削面、炒刀削面、 刀泼面
说完面食,是不是有种口水直流的“赶脚”,先别急着流口水,好吃的还在后面,待我慢慢道来。
【1】枣糕:用黄软米面、红枣、玉米面混合蒸制而成。色泽金黄,绵软香甜,结构严密,不易散热,健胃强身,食后回味无穷。吕梁人民适逢喜庆的日子,总要准备这样一份寓意节节“糕”升的佳肴。
【2】凉粉:是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在街头摆摊叫卖的四季不绝。每到夏日,凉粉摊尤多,街头巷尾比比皆是。其特点:一是含水量较多(淀粉与水的重量比在一比十左右),到出售前,一直浸泡在凉水里。二是加工精细。三是调味精美,咸盐、酱油、辣椒、醋、香油、味精、芥末、葱等佐料齐备,各味俱全。
【3】灌肠 :此灌肠非彼灌肠,乃荞麦面蒸制而成的面食。
【4】碗脱:绝对的吕梁招牌小吃。用小碗蒸,熟后晾凉,可从碗中脱下而得名。多冷食,切条、刀扎均可,以蒜泥、辣椒、醋、姜沫、香油为调料,就碗刀扎,以稠辣椒酱为主,吃起来坚韧、醇香,是老区的经典美食。最为道地的首推柳林碗托。相传,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从离石左国城派大将石勒发兵攻晋,营地扎在柳林三郎堡.由于当时战乱频繁,灾祸连连,军粮筹集非常困难,就把荞麦磨成面粉熬粥喝.又一次,几个军士外出,误了饭时.回来后,荞面粥已结块,于是他们扒下来抓食.有人提议切块吃,他们就把荞面团切成块,随便撒了一些盐,越吃越香.吃完把剩下的一块切条,泼了些枣醋、蒜泥、姜末、葱花,给石勒端去。石勒吃后,大加赞赏,让厨房如法制作,让军士饱尝,吃后精神大振。当地百姓闻讯后,去军营观看,军士就让百姓尝新。百姓尝后,甚感新奇,就模仿着去做,从此在民间得以流传。
【5】不烂子 :本名“拌子”,又叫“擦擦”山西方言里,把“拌”这个字拆成bu和lan两个音来读, 谐音就成了“不烂子”。做法:将土豆去皮洗净切丝,拌入面粉,搅拌均匀后上笼蒸熟。春末槐花开时也可以用槐花做。 炒着吃更爽。
【6】合楞子:把土豆上锅蒸熟,去皮后捣成泥,加点白面,揉成团,再上锅蒸熟,蘸西红柿酱吃,又软又有韧性。吕梁人民把土豆开发的绝对的彻底。
【7】大烩菜:分荤、素两种,素烩菜以大白菜、南瓜、西葫芦、豆角、土豆、胡萝卜、豆腐、粉条等为原料,肉烩菜加羊肉或猪肉。做法是先将锅加热,倒入少许油,放入盐、大葱、大蒜、香菜、大料(猪肉烩菜)、花椒(羊肉烩菜)等佐料,再将上述原料翻炒后加水炖熟为止。大杂烩是当地老百姓最为普遍的一种吃法,味道非常可口,当地人用这样的话形容其好吃:香塌脑瓜盖哩!
【8】说起我的家乡,值得一提的就是红枣了,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日照时间充足,昼夜温差明显,是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红枣历史悠久,几乎遍布全县,是全国最大的产枣县,全区现有红枣栽植面积155.31万亩,号称“天下红枣第一县”。
我的家乡是不是勾起了各位好友的无限遐想,道听途说不如亲眼所见,心动不如行动,来一次说到就到的临县之行,保证不会令你所望!
临县大家庭欢迎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