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有“闹秧歌”的习俗。尤其是春节期间,大秧歌更是必不可少的。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渲染起来。
传统的大秧歌队伍,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前面是执事部分。领舞人穿着大戏袍,戴着长胡须,左手擎着平顶伞,右手拿着马尾甩子(即“拂尘”),用甩子的不同变化来指挥队伍。领舞人以前叫“药大夫”,因他打的伞,伞沿垂悬着一些彩色布条,布条上写着各种中药名,是祛病祈安的意思。他负责点报节目、活跃气氛、指挥队员们行进或起舞。他往往要现场即兴编词,唱些吉祥如意、祝福发财的话,以表示对所到之地的祝福。他要庄谐适宜、稳健得体、扮相威严,其自身的舞蹈动作也得很出色。好的领舞人多会些武术,八卦掌、少林拳、螳螂拳等招式都可以引用到他的舞蹈动作中去。配合领舞人的有香盘、彩旗、大锣、大鼓、大钹、小钹、堂锣等。像古代官宦上街一样,有打旗的,有鸣锣的,造势开道。所不同的是,官宦是为了让人避开,秧歌是为了让人聚来。
中间是舞队部分。紧随领舞人身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舞鞭组,舞动鞭子或者彩竹。鞭舞也叫霸王鞭舞,相传楚霸王每打一次胜仗,都要在马上舞动马鞭欢庆,士兵们也折下树枝,学着霸王的样子欢舞。那激亢雄壮的场面,吸引了老百姓,老百姓也纷纷效仿,逐步形成了这种舞蹈。鞭舞的道具是马鞭子,舞者按套路挥舞马鞭、变换队形。也有些地方使用的道具是彩色竹竿,里面装上铜钱,挥舞时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紧随舞鞭组之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花鼓组,以舞动和敲打花鼓为主。花鼓组由青壮年男子组成,是大秧歌中最具活力和感染力的部分。他们武生扮相,讲究阳刚之势、健美之态。表演时,双臂挥舞,同时用右手拿鼓槌,按节拍击打左手所持的花鼓,并按规定动作左右穿插,前后跳跃,真是龙腾虎跃,气吞山河。紧随花鼓组之后的是二人至八人的女子彩扇组,舞者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动作流畅、姿势优美。各组人数也可以增加,二三十人甚至百八十人,随其村子大小而定。各组合的舞步主要是走三步、踏一步,并且相邻的两纵队中相邻的两个舞者,要不停地交叉换位,叫“三步一隔”。
后面是自由舞部分。根据各村人才不同,往往有双人舞、单人舞或者其它艺术形式。有趣的是,双人舞有固定的人物名称和表演套路,但唱词却在不断地变化着。搭档组合有:锢漏匠和王大娘、老头子和老婆子、丑婆子和傻小子、相公和媳妇、货郎和翠花等。内容多是打情骂俏、插科打诨,力求诙谐有趣。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结对的搭档中,好多男主角也是由女人来扮演的,那些多才多艺、诙谐幽默的女子,常常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多人舞庄严有余而诙谐不足,双人舞诙谐有余而庄严不足,前后这样一调剂,庄中有谐,谐中有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收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效果。
举几个双人舞的例子:锢漏匠和王大娘。故事原框架是说玉帝有个女儿,名字叫旱魃,她私自下凡,附体王大娘。锢漏匠是南天门土地老爷的化身,他受玉帝指派到凡间捉拿旱魃。秧歌表现二人相遇后机智周旋和戏逗打闹的情节。丑婆子和傻小子,纯粹是为了滑稽风趣而耍活宝。表演者要根据现场气氛装疯卖傻、忸怩装嗔、取悦观众,以能让人发笑为主要目的。货郎和翠花,是说乡间货郎到村卖货,村里姑娘翠花来选购,二人既谈货论价、为己着想,又互相爱慕、彼此关怀,表现了十足的人情味和生活趣味。
其它形式还有跑旱船、耍龙灯、骑黑驴、踩高跷、舞狮子、唐僧师徒取经、猪八戒背媳妇等。
乳山秧歌的伴奏以打击乐为主,兼有管、弦乐器。伴奏乐谱有《快走阵》和《慢走阵》两种,唱腔有《花鼓调》《跑四川调》《大夫调》《货郎调》及一些民间小调等。
乳山大秧歌近年有所改革,前面的执事部分现多以彩车代替,彩车载着锣鼓开道;中间舞队部分中的鞭舞现已很少见,花鼓和彩扇居多,乳山的广大妇女已成为秧歌队的主力;后面自由舞部分中的一些套路还在,但内容在变革,以歌颂母亲、孝敬父母题材为多。乳山大秧歌这古老的民俗艺术,正以时代气息为养分,散发出新的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