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先民在胶州这块地方定居,他们用石斧、石铲、石刀为工具,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滨海特点的大汉口文化和龙口文化。夏、尚时期,胶州地属莱夷。周初,武王“封少昊之裔兹舆期为莒子,都于计”。计,即计今城,原址约在今南关城子村。西周时期,胶州境内还封有一个介国,都城在今南杜村乡赵家城献附近。到了秦代,天下归一,始皇帝赢政在原齐地设立了瑯琊、胶东和临淄等五郡,郡下置县。
公元前221年,秦在原介国的属地上设立了黔陬县,归瑯琊郡管辖。瑯琊郡的治所就设在现在胶南的瑯琊镇驻地——夏河城。西汉之初,境内除黔陬县外,还陆续建立了计斤、柜和祓四县,计捭并入了黔陬侯国,属青州刺吏部东莱郡管辖。柜并入瑯琊的瑯琊县。
公元623年,唐王朝撤销了胶西县,并入高密县,在原胶西县的东部临海处设立了板桥镇,就在现在胶州城区内的西北部,老百姓叫做土城口的地方。自此,由于这里海路通达,对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到了宋初,板桥镇已经发展成当时我国北方惟一的海关重镇。公元1087年,北宋设胶西县,第二年又把板桥镇改为胶西县,并在这里设立提举市舶司,为当时金国五处市舶司之一,提举市舶司还兼临海军使。金代,胶西县隶属山东东路密州,境内设三大名镇。
到了宋初,板桥镇已经发展成当时我国北方惟一的海关重镇。公元1087年,北宋设胶西县,第二年又把板桥镇改为胶西县,并在这里设立提举市舶司,为当时金国五处市舶司之一,提举市舶司还兼临海军使。金代,胶西县隶属山东东路密州,境内设三大名镇。
胶州街道名称,归纳起来,可分为7类。
一、 以庙宇、遗址得名
二、以市场、店铺得名
三、 以姓氏得名
四、以建筑物得名
五、 以自然地理实体得名
六、以园林得名
七、 以其特征和吉祥佳言得名
其中内城里的街道有: 东门里、城里南街、达子茔街、南巷、文庙南街、泮宫街、文巷、文昌阁南街、三元巷、仓廒巷、仓廒后巷、后所、将军庙、小湾崖街、考院大街、十字口街、南门里、旧协署街、文庙西街、南巷子、西门里、北巷子、衙署前街、北极台后街。 【板桥镇】早在秦汉时期,山东半岛就开辟了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而发展到了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港口,唐武德六年(623),在今青岛胶州市区设板桥镇,海上贸易肇兴。宋元三年(1088),又设密州板桥镇市舶司,管理内外航务和中外商人的海上贸易,抽取进出港口的贸易关税。为宋代北方唯一对外开放港口。 【胶莱运河漕运】元至元十七年(1280),莱州人姚演建议开凿胶莱运河,以缩短千里海程,利于南粮北运。至元十九年(1282)八月,在原胶河和胶莱北河的基础上开通了从胶州湾麻湾口到莱州湾海仓口的胶莱运河。至元二十一年(1284)通过这条运河运粮达3600万公斤,占该年江淮漕粮的60%。因大型粮船不能直接驶入运河,必须在塔埠头过驳中转,由是胶州湾内船舶云集,码头岸边仓廒棋布,是为胶州湾航运空前繁荣的一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