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风俗

家乡区县: 西安市蓝田县

婚娶 蓝田旧的婚娶程序遵循“六礼”之轨,历代虽有演变,但至民国仍存在不少清规戒律。(1)媒妁之言,父母之命。(2)合婚。(3)押贴。(4)介礼。(5)封礼。(6)出嫁,本县人俗称“起发娃”、或“打发娃出门”。女子出嫁前一日,亲戚朋友前往赠礼,其家设宴款待,称“饯行”。同时,确定次日送女人选,由3名不同姓氏的“命强”妇女为出嫁女剔眉、刮脸、上头(挽发髻)。出嫁女要按当年喜神的所在而坐梳妆。晚上,仍由“命强”妇女把嫁妆纳入箱内。在箱子四角放些果品、糕点、馍食之类,供出嫁女在婆家头一天暗中充饥。再按出嫁女的年龄包饺子(一岁一个),次日天明前让出嫁女一次吃完。婚娶男方叫“娶媳妇”。“接媳妇”前两天就宴请户族、朋友和乡邻,商议置办酒席、搬嫁妆、待宾客等事宜,名曰“请执事”。前一日执事上门安排各干其事。当日清晨,搬嫁妆的人进餐后(讲究空肚搬不得嫁妆)同新郎和作伴人前往迎娶,去时,要带12个硬盘,(即礼馍或曰大馍),三副红帖(敬请女方三辈人送女登程)和一副冠婚吉书(说明一些禁忌事项)。女方家设宴招待时,搬嫁妆的人有意将碗盏、酒杯之类盗走,作为取闹媳妇的实物,嫁妆起程时,每个箱柜、花架后,女方都有护嫁人。新妇上轿时须嚎啕大哭,同胞哥背进轿门(无胞哥同辈他人亦可)。轿到男方家门口,按冠婚书上书写的方位搁,随之放花炮,礼宾先生撒草料,喝令引媳妇的将新妇扶出轿门,新娘脚踩红布行进。新郎在门口换上趿脚鞋,与新妇并肩同行至祖先堂前,先拜天地,次拜祖先,三拜父母,再拜媒人、客卿,然后海拜24拜。拜毕入洞房,新郎抢前登床,待新妇近前,跷起腿在其头上左右绕3次,称之“跷尿臊”,然后取掉新妇盖头,跳下床便走,之后新郎的弟妹借端水、挂门帘讨“份”嬉闹。午宴前,新郎新娘同出洞房,到祖先堂前拜罢天地、祖先、红爷、父母、老小外家、客卿、执事,再海拜。主婚人这时告杯,礼宾先生唱礼单,新郎披红、命名、加冕、入席就餐。新婚夫妇要到席间为新客、乡客、执事敬酒。宴罢,女方客人请公婆到洞房商定新妇在家第一次应待天数及往来事宜,然后告辞。当晚洞房灯火彻夜不息。新郎的友好、嫂嫂、弟弟和一些长辈人都去“耍媳妇”(有十天内无大小风俗)。闹洞房内容繁多,戏逗取闹至深夜后,由新郎新娘吃馄饨,掰硬盘,同样戏耍欢闹一阵而散。婚后第二天,女婿到岳丈家认亲,俗称“回门”,也要被耍闹一番,婚后第三天,女方要带上糕礼探望新妇,俗称“看三”。此后,按原先双方商定的时间,新妇第一次回娘家,在夫家待几天,在娘家亦待几天,按时即回(待几天叫“宁几”,按时往返叫“回十”)。此后转入正常,新妇承担家务开始干活。建国后,婚姻自主,废除了陋俗。订婚一般是经人介绍,双方互相接触了解后,互送彩礼衣物,逢年过节相互往来,增进感情。结婚时职工、干部较简单,有的选择节假日举行婚礼,设宴招待主要亲朋。有的旅行结婚,简单文明。农村一般都择日(多在春节期间)举行婚礼,设宴待客。结婚当天早上,新郎由人作伴同搬嫁妆人一起前往迎娶。午宴前举行仪式,仪程主要为:宣布结婚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就位;鸣炮;宣读结婚证书;宣读礼单;新夫妇向领袖像敬礼;向双方父母、来宾及介绍人敬礼;新郎新娘互相敬礼;主婚人讲话;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来宾讲话;礼成。近些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结婚大操大办之风露头。各级组织则大力倡导集体婚礼和旅行结婚,制止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

丧葬 蓝田的丧葬礼俗,历代虽有增减和变革,但主要习俗一直沿袭。旧时,人死之前,一般要制作棺板、寿衣(俗称老衣,指人去世时穿的衣服),购置孝布、纸盆等殉葬品,棺材就页数可分为四页瓦、十大块、十二圆、十六绺,页数越少越好,柏木最佳,多为松木;厚度有七寸、五寸、三寸半、二寸半、二寸之分,越厚越好。寿衣一般为5到7件,成单不成双。贫者多为3到5件,临终前,要给剃头、梳头(男剃女梳)、洗脚、穿老衣。断气后,烧“倒头纸”,献“倒头饭”,烙打狗饼。在门前挂“纸刷”(告示已死人),将死者放在木板上,用纸或白绫蒙面,将打狗饼装在袖筒内,再用白布或纸绳把脚手捆在木板上,献上“倒头饭”,点燃“照尸灯”。子、女、侄、孙戴重孝,重孝头布与棺盖等长,一般孝子头布3到5尺。接着,向亲朋报丧。入殓,分大殓小殓,一般在死后3日内进行,入殓时儿女孝子要基本到齐。入殓前,要给棺材底铺土、柏朵,四角放置六曲丝麻、铜钱等。小殓是用麻纸将尸体一层层掩盖周密后,将灰倒入,以纸卷灰镶实镶紧。一切就绪后,用酒精或白酒擦洗面部,然后合好棺盖。大殓是富户用棉花、灯芯、锯末等如前法入殓。老丧灵柩要在家设灵堂,少则放置七天,多则数月或一年后埋葬。此期间请鼓乐、礼宾、僧人念经作道场,请阴阳先生看穴砌墓。女婿外甥还要给挂名旌,上书死者生前品行或功绩。多数家庭在人死后3天或7天就简单埋葬。葬埋前一天晚上,主要亲朋必至,家堂设祭,请灵、稳柱、奏戏、升座、行四拜礼、报鼓、挥旗、鸣炮、三献、省食、和羹焚化。时至天明,女孝子前往扫墓,后起柩送葬。起枢时间川道为卯明时,原区为午时。一些地方送葬中途还要露祭,行礼拜、奏戏乐,然后鼓乐开路至墓地下葬。人死后每七天为“一七”,规定过七个“七”。前五个七孝子按“七”烧纸祭奠,后两七不祭,祭奠方法各地大同小异。人死后一百天过“百日”,一年过“周年”,连过三个周年。一、二周年祭奠简单,三周年隆重,习惯称守孝三年期满,属喜事,操办程度过于送葬。现在,丧葬中的封建礼俗多被废弃,殉葬品差异不大。送葬、过“七”、过周年依旧待客,操办的规模有升格。多数人在给奓(读duō)人“过三年”时请鼓乐、包电影,以示尽孝和酬谢乡邻。各级政府倡导成立“红白理事会”,杜绝旧风滋长,制止大操大办,但收效不大。80年代后期,农村三周年孝满为已故祖先立碑镌文纪念逐渐抬头,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很大浪费。

祝寿 本县亦称“贺寿”、“过生日”,个别地区称“上墙”。旧时祝寿,一般都是富户和官绅。生日这天,子女及重要亲戚备办糕点、果品前往祝贺,主家摆宴相待,欢聚喜庆,多数民众只是在“生日”那天换换衣服,调剂一下饮食。建国后,人民生活逐步富裕,一般家庭对60岁以上的长者都祝寿,虽不大操大办,却也很讲究,子女亲朋相至,并送以寿糕、糕点、水果、酒、肉之类食品,或适合嗜好的工艺品等。

生子 妇女生子,本县俗称“坐月”。过去,婴儿降生后是男孩,给门外撒白灰,是女孩,则撒草木灰,示意外人不要随便进入。建国后,医疗事业发展,妇女生孩子多去医院,此俗革除。妇女产后3日,女婿携礼品去向岳丈家报喜,10日内岳丈家前往看望。一月满后,择一吉日设宴待客,叫“待满月”或“做满月”。本县东乡一带兴“待二十天”,每个孩子都待。西乡、北乡则兴“做满月”,且限于头生子。“待满月”或“待二十天”,孩子的外婆家为主宾客,赠礼也较其它宾客丰厚,除面食糕馍外,还有帽子、鞋袜、衣服、抱褥、风衣等。其它宾客赠以布料3到5尺或少量衣物。宾客回家时,主人给宾客回赠所带糕礼。给孩子的舅家不回赠。现在,这些风俗仍沿袭,而且在待客时朋友、乡邻也前往祝贺“喝喜酒”,规模加大,新生儿满月后第一次同其母去舅家叫“挪窝”,一般只待两三天。回家时,舅家要给孩子赠送曲链馍,用麻丝或棉线拴在脖项,并在拴馍处插些货币,初生儿首次去其他亲戚家,回家时亦如上承赠曲链馍。

建房 旧时建房要先请风水先生看穴,以期宅地风脉好,人财两旺,五世昌盛。之后择吉日破木动工,这天要盛情款待匠工。木料将做好时破土挖基,亲邻前往帮工助力。立木上梁之日,村里乡党帮忙,亲友携礼“醮梁”。屋柱上写红对联,中梁上贴八挂太极图,中间钉一双红筷和顺治铜钱。上中梁时燃烛焚香、鸣炮跪拜,祭礼鲁班神灵。立木完毕摆酒席酬谢匠工乡亲。现在,建房不请风水先生,但上梁(上楼板、打现浇)仍有贴八卦太极图者,贴红对联,鸣放鞭炮。施工方式有两种:一是请工匠,乡亲帮忙,主人家管饭;二是由建筑队承包施工,主人家付施工费,只是开工、立木、完工时设宴款待匠工。

微笑的liuzhen(2014-10-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