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国东王墓

家乡区县: 山东省平原县

我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韩亚会,现在通过能力秀这个平台为我的家乡代言,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苏禄国东王墓,亦称苏禄王墓,坐落在今山东省德州市
苏禄国东王墓
德城区城北,是全国唯一一座外国国王陵墓,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带有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是中菲友好历史的见证。
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海上的航运事业渐渐发达,造船业已居于当时世界先进行列。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遗训,遣使出访南洋15国。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刺为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友好使团,“梯山航海,效贡中朝”,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受到了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明朝人张燮在他著的《东西洋考》第五卷中,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当明成祖朱棣得知巴都葛叭答刺一行已在福建泉州登岸后,便下令沿途地方官员隆重接待,派专使到应天府龙江驿专候,并由皇帝专使、留在应天的礼部尚书和应天府知府等在应天会同馆举行盛大宴会,为巴都葛叭答刺一行接风洗尘。后由总兵太监郑和陪同北上。使团到北京后,明成祖在奉天殿款待苏禄国王一行。据《明史》载,三王携带了本国许多珍奇特产,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朱棣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东王感激,请受章服。成祖“封为国王。赐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三王辞归时,朱棣又“各赐玉带一,黄金百两,白金两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并“优加赐责遣官护归”。此时,海盗罗景龙、坎卡瓦窃走了苏禄国王的大珍珠,并杀死了护卫阿布贝卡。案件迅速被查清,凶手亦被就地正法,大珍珠也奉还给了苏禄国王。明成祖还追封阿布贝卡为骠骑将军,以亲王之礼厚葬。苏禄国王十分感动,决心与中国世代友好。
史料记载,苏禄使团在京居留27天,三王辞归,永乐皇帝又派人专程护送。1417年9月13日,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殒殁。讣告到京,明成祖深为哀悼,派礼部郎中陈世启赴德州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谥曰:恭定。并为其修建了苏禄王墓,明成祖亲自撰写碑文和悼文。在明政府为苏禄东王所写的祭文中,赞誉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苏禄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做的杰出贡献,“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对东王的逝世表达了“不胜痛悼”之情。接着,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对东王家属表示了深切慰问,并谕王长子都马含曰“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劝谕都马含随西、峒王一起回国,并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居丧3年。
为了表达对苏禄国东王的哀思,第二年(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明政府在苏禄国东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区,墓前修造了祠庙,树立了高大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明成祖朱棣亲自为苏禄东王撰写了碑文。碑文赞誉苏禄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说明苏禄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明政府为苏禄国东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庄严肃穆,巍峨壮观。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
其坟墓南侧有御碑、石人、石马、石羊、翁仲等附属文物。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塔拉)(译音)、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3年。(清史称二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但一些文字史料载,“二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
东王墓建成后,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不仅赐田免税,对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仓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因其习俗与回族相似,还从山东历城县迁来3户回族居民,夏、马、陈三姓(夏马当、马丑斯、陈咬柱)供东王守墓的后人役使。大约在万历至天启年间,在东王墓西南立清真寺一座,于安、温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安温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现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坟墓。
清朝时,对苏禄东王的后裔仍然给予了特殊照顾。清雍正四年(1726),苏禄苏丹母汉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苏禄的中国商人龚廷彩为苏禄访华使团使,附马阿石丹为副使,携带“国书”和礼品,到中国进行访问,恢复了朝贡关系。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清政府礼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特别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王墓殿庙毁塌,松柏被伐,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是“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
苏禄东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六百年,入籍中国二百多年,传至二十多代(因灾荒之年,外迁人口已无法统计)。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因历史上发生过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东王后裔离开德州,苏禄东王后裔今已分布多地。
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墓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政府重建了东王祠庙。祠庙内有陵恩殿、东西配殿和陵恩门,并增添了回廊,新建一座牌楼,书曰“芳名远播,聪慧永传”。在东王墓前重新复制了“故苏禄国恭定王墓”石刻墓碑,设置了石供桌、石香炉。1997年,德州市政府投资完成了王妃、王子墓扩建工程,御碑楼维修工程,修仿古围墙310米,碑廊300平方米,地下排水工程450米,绿化工程初具规模。至此,修整后的苏禄东王墓,已成为一座古朴肃穆、松柏环绕、整洁美丽的陵园。
今天的苏禄东王墓,是一处以王墓、祠庙、御碑亭、牌坊、甬道和清真寺拜堂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
享殿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在石人石马的南端,新建了一座碑楼,桔黄色的琉璃瓦在碧光中金色熠熠,牌楼上嵌中国著名大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芳名远播”,背面则是大书法家谢稚柳书写的“聪慧永传”。
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遭“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友好使者,对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
1980年菲律宾驻华大使雷耶斯博士专程来德州瞻仰东王墓,并会见了东王后裔。1986年中菲两国合拍了大型历史传奇故事片《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

文物保护现状

苏禄国东王墓肃穆壮观,周围松柏常青,墓前有石雕华表、翁仲、石狮、石虎、石马、石羊排列在墓道两旁。永乐帝御碑亭在墓道南端东侧;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喇(塔拉)、三子安都鲁之墓在王墓东南侧,明、清两代,不少诗人、学者来瞻仰凭吊,并留下了许多诗篇。1980年6月菲律宾共和国驻华大使纳西索·雷耶斯博士同使馆人员专程来德瞻仰王墓。1977年山东省政府将苏禄国东王墓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人

苏禄东王后裔,仍以温、安二字为姓,信奉宗教伊斯兰教,至今已在中国传承近六百年(1417年至今),入籍中国二百多年(1731年至今),传至二十多代。东王后裔早已融入中国,因历史上发生的几次较大的天灾,已有不少苏禄国东王后裔离开德州,苏禄东王后裔今已分布全国多地(因灾荒之年,外迁人口已无法统计)。 (2013年3月)
姓氏来源

温姓(回族)

回族温姓,出自明朝时期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群岛)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译音)之子温喀刺(译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回族温氏,源出明朝时期融入回族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的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温喀刺及后裔。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苏禄东王巴都喀·叭哈剌等三王率其属及随从头目三百余人的庞大使团来燕京访问,东王因病逝世于今山东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温塔刺和三子安都鲁守墓并定居中国。后因其皆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又近同于回族,后来便融入了回族当中。雍正九年(1731年),当时的苏禄国王苏老丹来中国访问,途经德州时瞻拜东王墓,东王第8代孙温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国籍的请求。苏禄王苏老丹到京后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准,并取两位王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温、安为姓入籍中国,温塔刺取名字首音为汉姓温氏,安都鲁取名字首音为汉姓安氏。
安姓(回族)

回族安姓,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译音)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译音),其后裔融入回族,也取汉姓为安氏。[1]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韩亚会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韩亚会的个人博客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韩亚会的微博 

韩亚会我为家乡代言主页

 

断弦(2014-10-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