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巧果香

家乡区县: 威海市乳山市

   吃了六月六的蒸兔子,农家人就扳着手指头,惦记七月七。在乳山乡村,七月七的美好,不仅是仰望苍穹中那一条神秘的银河和牛郎织女星,还在于从各家各户飘出来的烙饼香,在于小孩子脖子上挂着的一串串“乞巧果”(乳山人称乞巧果为“巧果”或“小果”)。
   七月七的早上,吃过长寿面之后,母亲们就开始打面酵。发酵好的面酵,与面粉、鸡蛋、白糖、花生油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调和成适合做小果的面团。
   调和好的面团,再发酵一会儿,开了以后,就可以用“果子则儿”磕小果了。“果子则儿”就是做乞巧果用的模子,一般用杏木等硬木雕成,果子图案有桃子、石榴、苹果、莲蓬、菱角、鱼、鸡、猴、狮子、篓子等形状;模槽有大有小,大者如月饼,小者比栗子稍大。做乞巧果的过程,就称为“磕小果”。把面团揉搓均匀,塞满模子上的凹槽,轻轻压实、压平,然后翻过来在面案上一磕,一个个造型各异、新颖别致的小果就蹦了出来。“磕小果”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常常是全家的孩子与母亲齐动手,争抢着做自己喜欢的图案。小果磕出来后,再放到加热的铁板上烙,并不停地翻动,直到烙成金黄的颜色,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乳山的农家,大多有一两个常用的果子则儿。到了七月七,有的母亲为了增加巧果的花色品种,还会打发孩子到别人家去借果子则儿。然而,有全套果子则儿的人家,也并不太多,一到七月七,他们家常常是门都关不上,张家孩子来借走了果子则儿,李家的孩子又来借,一会儿王家还会来。而小孩子们为了能吃上各种各样的小果,腿跑得格外勤快。
   做好的小果,除了送给亲朋的,母亲往往会均分给孩子们。孩子分到一堆小果,就会用线穿起来,并把线的两端系到一起,形成一个项链般的圆环,挂到墙上,留着慢慢享用。而有的孩子,干脆直接把小果挂到脖子上,跑到大街上与小伙伴们比谁的多、谁的好,还友好地交换着吃。
   又热又累的大人,来到大街上乘凉,看着满街乱跑的孩子,瞧着一个个脖子上乱晃荡的小果串,忍不住就叫住一个孩子:“小三,你过来,我看看你妈给你烙的小果好不好看!”那个叫小三的孩子就腼腆地走近这个婶婶,众人对小三母亲的手艺夸赞一番,小三心里美,脸上却不好意思了,这个婶婶末了还会问一句:“给我个小果吃好不好?”叫小三的,倒也爽快,说:“你揪一个下来吧。”众人就说:“这孩子不小气。”那个婶婶捏一捏小三的脸蛋说:“好孩子,我不舍得吃你的,去玩吧。”小三高兴地跑开,又重新加入到小伙伴的行列了。
   诱人的七月七,诱惑孩子的不仅是小果的香甜,“卧看牛郎织女星”的等待也诱人。唐人杜牧诗云:“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那时的夏夜,大人孩子就是在这样的诗境下,乘凉在大街上。人们趁着节日,聊的夜话很多都是南朝北国的故事。七月七的夜,不免就能聊到天上的王母、牛郎和织女,还能聊到当天的喜鹊架桥,聊到葡萄藤和瓜果架……小孩子有的被抱在大人的怀里听故事,有的躺在大人脚下的草席上仰望星空。那些听来的故事,就渴望成真。顺着大人的指点,孩子们歪着脑袋,寻找银河的影子,寻找眨眼的牛郎织女星。看着看着,小孩子们就在大人的巴蕉扇下睡着了。遇到下雨的七月七夜晚,大人就告诉孩子,牛郎织女见面了,这雨水就是他们相逢的泪水,孩子们也就真的相信了。

 

张人浚(2014-10-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