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全县辖28个乡镇,58万人口,流域面积6439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会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境内有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新石器遗址为代表的史前遗址50余处。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孕育和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参与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开展。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普查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5类323项。其中会宁剪纸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会宁皮影戏、会宁民歌、曹氏中医正骨法已列入甘肃省第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宁刺绣会等21项被列为市级名录;河畔太平鼓等36项被列为县级名录。这是会宁人民的文化之魂,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更是人类的精神之根。 为了充分挖掘、整理和展示会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力求全面而准确地诠释会宁文化的来龙去脉;同时,又择其要、遴其精,重点突出以会宁剪纸、会宁皮影、会宁民歌、曹氏中医正骨法、会宁刺绣等列入国家、省、市非遗保护名录的优秀代表作。因此,这既是一次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展示活动,也是一次交流、共享、提高的过程。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制约,挂一漏万的缺憾在所难免。
但是,我们坚信,只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才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整理、保护和传承,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县,守护精神家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