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家乡代言——闻喜

家乡区县: 山西省闻喜县

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而赐名 “闻喜”,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与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相邻。

闻喜县历史悠久,自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名人辈出,古迹颇多。魏晋有地图之父裴秀,唐有中兴贤相裴度,宋有抗金名相赵鼎,清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境内存有唐玄宗所书御碑和韩愈撰文,以及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至2013年,辖区国土总面积1167.1平方千米,辖7镇6乡、342个村,户籍总人口为40.9万人,县政府驻桐城镇。

1.历史沿革: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秦置左邑,属河东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越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

北魏属正平郡。北周正平郡治徙今城关北20千米龙头堡,隶东雍州。北周明帝二年(558)东雍州改绛州,与正平郡同治。北周武帝时正平郡及闻喜县徙治今新绛县境。

隋开皇十年(590)闻喜县治徙今城关东北14千米东镇,属绛郡。大业末年改桐乡县。

唐武德元年(618)复名闻喜,属绛州;元和十年(815)县治徙今城关西南4千米,属河中府。

五代复徙治今城关;五代汉乾眪元年(948)属解州。宋属解州。清改属平阳府;雍正七年(1729)属绛州。历代县名未改。

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山西省政府,民国3年属河东道,民国16年复归省管辖,民国26年归第七行政公署领导。1943年以与夏县接壤地置稷麓县,治稷王山麓柏林村,属太岳区三专署,1946年撤销。1947年闻喜全境解放,归晋绥边区第十一专署。1949年属晋南区运城分区,隶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地级运城市。

2.行政区划:

至2014年,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县政府驻桐城镇。

3.地理环境: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北端,运城盆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33″~111°37′29″、北纬35°9′38″~35°34′11″之间。东与绛县、垣曲相接;北同侯马、新绛相连;西与稷山、万荣、盐湖区接壤;南与夏县毗邻。辖区东西长57.55公里,南北宽45.3公里,国土总面积为1167.11平方公里。距省城太原市369公里,距北京市848公里。

玛格丽特·杜蕾斯(2014-10-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