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乳山农村,你随便进入一户农家,进得人家的厢房,你的眼睛冷不丁就会被门框上一个东西拂一下,定睛一看,原来是女主人串的一串龙尾与你打了个照面。
“二月二,龙抬头”。老人们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蛇开始出洞的日子,也是龙想升天而开始活动的日子,那滚滚的春雷是龙醒来之时摇动尾巴的声音,那春雨是从龙口中喷出的清泉。为了留龙在家,这一天,各家各户纷纷挂龙尾。
串龙尾,很有讲究。用蒜秸或细高粱秸,截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段备用。彩纸的取材也很随便,有用彩色的烟盒纸,有用彩色的包装盒纸,奢侈一点的彩纸是赶集或从供销社专门买回来的。把各色彩布或彩纸,剪成铜钱大圆形或边长两厘米的正方形,用红线将秸秆和剪裁好的彩布或彩纸串成串,这是龙尾的身子;龙尾头部的做法是用黑布或黑油光纸剪成一个三角状,再用布或纸剪成一大一小两个小圆,串在最上面,意思是安龙眼,白的为眼白,黑的为眼珠;龙尾的尾巴做起来也简单,只把彩布或彩纸剪成长条,用线钉在最末端即可。有了龙头和龙尾,还要有龙衣。龙衣一般是用彩纸剪成的,用一尺长一尺宽的彩纸赶角对折四下,在下摆处细细地剪上一些锯齿,然后在对折的左右两端细细地参差着下剪,这样 一伸开,就抻出好长的一件龙衣,套在龙尾上做装饰,一件漂亮的龙尾就制作成功了。
龙尾有布龙尾和纸龙尾之分,那些缝在小孩的衣服或帽子上的是布龙尾,称为“戴龙尾”;挂在住屋、厢房、书房、畜舍、厕所等屋里屋外的龙尾,大多是用彩纸做的,称为“挂龙尾”。
还有一种龙尾见证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极具观赏性:取玉米秸内部的软芯,截成半厘米的小段,分别染成花花绿绿的颜色;再取瓜子若干,也染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在截好的每块软芯边上,转着圈依次插上五六个瓜子,这样一朵“小花”就制作成功了,一串龙尾一般要串七个或九个,最少也得五个这样的小花为好。龙头、龙尾巴、龙衣的制作同上。
二月二,满街跑的小孩子,个个都在衣服的两肩处缝两条布龙尾,鲜艳的花布,随着孩子的活动轻盈地飞舞。特别是戴着龙尾的男孩子,陡增一抹女孩子才有的温柔,让人暂时忘记了那曾是一个调皮捣蛋的机灵鬼儿。那天的男女孩子,都变成了一只只花蝴蝶。
串龙尾,戴龙尾,都寄托着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