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一
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
典故二
当地人传说烙面在唐王李世民起就有了。传说曾是昭陵民工的食品,用开水泡了便可以吃,类似今天的方便面。李世民一次来到九嵕山下视察,地方官员特地请他吃了烙面,受到夸赞,烙面于是大大出门并得以流行。
其制作简单经济实惠,为当地人所厚爱。礼泉家家户户都会做烙面,有幸看到了烙面的制作过程。原来礼泉烙面是四四方方一张钢板,架在用土坯堆砌的炉灶之上。钢板直径1。25米,厚约10毫米。主妇用清油轻轻抹试那钢板,抹过油,给灶底加上几把麦草,随便从面糊盆里舀出半勺面糊,倒在钢板的边沿。然后拿起一块木刷刮板,轻轻地把那面糊顺着边沿抹了开来,转着圈儿慢慢向中央靠拢,仿佛建筑工人在墙体上抹灰。那刮板呈现梯形,长的一边约30公分,加上人的手臂,个头低些的,略跷跷脚,便可以在这巨大的钢板上从这边抹到那边。一张烙面就这样形成了。
吃烙面的方法却是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正因为如此,礼泉人吃起烙面来显得饭量特别大,动辄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令外地人听了惊愕。二是热汤浇上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吃烙面的神韵所在。在汤里泡得过久即胀软难吃,两者口味相差极大,此点切记。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吃了面还喝汤,过头了,饭后一定口渴不止。曾有人到礼泉吃烙面,吃完一碗后掀起碗底将汤也一饮而尽,还大呼过瘾,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笑柄。因而,讲究吃的方法,是品食美味的前提。某君性急,吃礼泉烙面抓一大把,搞得稀糊一大碗,末了评价说,这么难吃的面,真不知礼泉人为啥那么爱吃。一礼泉人闻听,勃然作色曰:“啥有啥的吃法,横吃的西瓜他偏要竖着吃,没吃成却洗了脸,能怪西瓜不好?!”看来吃有吃窍,食有食道,想吃出味道,要讲究窍道,此言一点不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