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之袁崇焕

家乡区县: 广西藤县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藤县白马村人。生于1584年 6月6日(明万历12年)。家贫好学,立志报国。所到之处, 考察民情。生长于山川壮丽的环境,又经历“少小离乡国,飘零二十年”的奔波,阅历丰富,从而成为当时的军事奇才。他进士出身,初授福建省邵武县知县,廉洁爱民,政声卓著。他在明王朝内外交困的严重时刻投笔从戎。当时东北边疆女真族崛起,其首领努尔哈赤等一批奴隶主割据建州,自号后金,连年入侵,明军守战无策,腐朽无能。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后金以两万骑兵,以5天时间击败明军20余万, 明文武将领死者310余人,士兵阵亡45800余人。次年,后金攻掠至浑河,再年,又一举攻占沈阳、辽阳等70余城。1622年(天启二年)春,是袁崇焕任邵武知县期满之时,后金进攻广宁,明军13万全军覆没。远近军民望风惊窜。后金兵以少胜多,明朝大小官员畏敌如虎,战守无策。山海关外领土,几乎全部失陷。人心惶惶,举朝震动。此时袁崇焕朝觐在京,面对危急局势,他单骑出关考察形势。回京后挺身而出,自请守辽。他提出“守关外以悍关内”的策略,制定克敌制胜的战略。以辽人守辽土,以屯田养辽人,且筑且屯,且屯且前,坚壁清野以困敌。步骤是:先在关外100公里之处筑宁远城,再前进100公里筑锦州城,从家乡调来勇捷善战的广兵数千以应急,保卫筑城;加紧整军经武,把不堪战守的残兵练成坚不可摧的铁军,团结汉、满、蒙各族人民,安置流散游民发展生产。从此收复了许多失地,建立了一些新城市,把荒凉边疆变成安居乐土,充实了战力。他的七年军事活动,指挥了宁远、宁锦、北京三大战役,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三次大捷把不可一世的后金军打得胆颤心惊,“大放悲声”。公元1626年的宁远保卫战,袁以一座无援孤城的 1万多士兵击败后金骑兵13万,使英勇善战未逢败仗的努尔哈赤身受重伤而仓皇逃遁,忧愤而死。第二年,金主皇太极(清太宗)为父报仇,率15万骑兵攻锦州、袭宁远,又被袁崇焕督军击败,皇太极的长子被射死,次子殁于阵,贵族大将30余人被杀,弃尸遍地,连夜撤军逃跑。大捷后因袁崇焕不附魏忠贤奸党而被罢官回籍。崇祯皇帝即位(1628年),在群臣请示下而召回袁崇焕,升为兵部尚书督师关外。时隔一年,前线军纪松驰,局势艰危。袁崇焕陈述五年复辽大计,迅速上任,平息兵变,重振军威,歼故于黄泥洼。袁崇焕的筑城屯田推进策略,困得后金无法可施。
  皇太极畏惧袁军,探知明军别路防线不堪战守,便于崇祯二年冬(1629年)亲率13万精骑绕道蒙古从长城的龙井关、大安口入境,袭击北京。袁崇焕千里赴救,在广渠门击败敌军。正待全歼敌军时,袁公却被崇祯帝捕缚下狱。这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所致。皇太极声称与袁有密约而入京的。袁被捕后,其部将奔逃出关,袁公手书追回,把敌军打得大败而逃。
  袁崇焕保卫北京有功无过,很多官吏、将士、平民为袁辩白、申救,甚至愿代坐牢、替死。袁入狱9个月, 本来冤情已白,因功高震主,奇才招恶。崇祯帝残暴狂妄,刻薄猜忌,知错不改,于崇祯三年8月16日(1630年)下命磔杀袁崇焕, 自毁长城,自取亡国,袁公死时只有46岁。其军事奇才,被誉为“前所未有”。其报国未果,死于有为盛年,令人惋惜不已。

南无阿尼陀佛(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