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遗迹~禹王亭博物馆

家乡区县: 德州市禹城市

  一条河流淌千年,从汹涌到平静,千年的物是人非,爱恨离别随河水流过,英雄抑或凡人终归黄土,唯有禹的身影伴随精神驻足千年。

  大家好,我是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的禚洪法,现在通过网络营销能力秀梧桐子这个平台为我的家乡代言,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支持。

  《尔雅·释文》中载:“禹疏九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曰‘徒骇’。”意为,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在此河施工时,用工极多,施工难度极高,众人害怕完不成任务,所以得名“徒骇”。这便是徒骇河名由来。洪水落后,后人们不忘大禹治水的功德,便在山上筑一草亭命名禹王亭。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此地设县邑。为纪念大禹的功绩则将县邑定名为禹城县,一直沿袭至1993年,是年8月,撤县改市,更名为禹城市。

  禹王亭博物馆位于山东省禹城市区西北3公里处,占地136.5亩,于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该公园由一个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内有禹王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由具丘遗迹、禹王亭和人工湖组成。结构新颖、紧凑、气势恢弘,古朴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门,门上方为清朝乾隆皇帝题写的“禹王亭”手迹。

  大禹治水留下的一处古迹,同时又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禹王亭始建于唐代,后诸朝扩建修补,至明代改建禹迹亭,翰林刘士骥作《禹迹亭记》记之。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改称禹王亭,后毁于战乱。1996年禹城市重修禹王亭。现禹王亭公园建筑以禹王亭、禹王殿为中轴线,清式建筑为主体,配以配殿、殿门、山门等,另有名人字画、石刻、展览室等建筑设施。其中,位于殿后的具丘山遗址,南北长45米,东西宽50米,高8米,山上建有八角重檐双排柱亭。据旧志记载: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具丘为山,登高望远,察看水势,“具丘山”因此而得名。博物馆集古建、水泊、园林为一体,成为凭吊古风,激励后人的教育基地。

 唐朝历史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禹城县城移迁善村(现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县令登城向西眺望。见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葱葱、绿荫丛中隐现着一介草亭,似有紫气缭绕。县令随问当地一老者:“此系何山?”“具丘山。”老者回答,随将禹在具丘山上观察水势、疏通河流之事禀告了县令。并说:几千年来,当地百姓为缅怀大禹为民造福之德,向具丘山路上栽树、移植花草、结扎草亭,供奉禹王灵位,祈求禹王保护一方百姓平安。

  清朝历史

清道光七年二月,民族英雄林则徐离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将其观感记入日记。
明、清时期,禹王事香火大盛。前来拜祭禹王者络绎不绝。不少文人墨客也来此朝拜观光,留下了不少诗词墨宝。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载入县志。清至民国时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仅在春、秋季节在此举办庙会。

  现代史

整修现已完善:公园内建有禹王大殿。中祥殿塑禹王治水像和九鼎模型并配有大禹在禹城治水时的有关传说壁画和木刻。左配殿内展有禹城出土文物和有关历史资料;右配殿内是禹城建设发展成就的展览。院内有历代的碑刻和从禹城各地搜集到的石雕等珍贵文物。
禹王亭屹立在大殿后的具丘山上。亭右侧有一眼唐代打成的神井,并附着有关神井来历传说的说明。
纵观禹王亭公园:柔风扶柳,松柏常青;花卉争芳、绿茵成坪。民族风格的建筑群隐透着历史的肃穆;惠风扬洒着宜人的清香。大禹文化把历史陈迹推进了圣洁的艺术殿堂。

  愿大禹为民奉献的精神千古传承,以教后人。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禚洪法的网络营销能力秀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禚洪法的梧桐子主页

禹城政府网

 

凌晨(2014-10-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