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岛五指山区的毛阳河畔,有一座“将军墓”,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李振亚长眠的地方。他的遗骸,早在60年代初已移葬到海口市革命烈士陵园。可是,五指山区的黎、苗族人民仍在原墓地培土成坟,年年清明节照旧添土祭扫。在万宁县牛漏镇的国防公路正中间,有一棵百岁的红棉树,这是李振亚当年牺牲的地点,海南人民留作纪念树;1991年,海南人民捐资在牛漏附近建立一座李振亚铜像。李振亚一生为人民,人民永远怀念他。
李振亚原名李荣,1908年出生于藤县金鸡镇大坟村盘蛇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八九岁时父母先后去世,不得不辍学,到饭馆当杂工,到裁缝店当学徒,到李明瑞部当兵。1929年在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当副官。同年12月参加邓小平、张运逸等领导的百色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七军担任军部副官。红七军转战到中央苏区后,他被选送到瑞金中央红军学校指挥系学习,结业后留校工作。在反“围剿”中多次带领学员英勇战斗,被评为模范指挥员。长征开始,红军学校改编为干部团,负责保卫党中央机关的安全。李振亚担任干部团第一营营长。他率领全营参加了突破湘江、乌江,四渡赤水、攻克娄山关,强渡金沙江、大渡河等著名战役,屡立战功,受到中央军委和干部团的嘉奖。在抢占泸定桥时,干部团受命阻击右岸尾追我军的川军一个旅。敌众我寡,战斗极为激烈。李振亚腿部负伤,仍坚持指挥部队苦战一天,接连击退敌人5 次进攻,胜利完成阻击任务。
1939年2月,中共与国民党联合举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李振亚受中央委派以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高级参谋身份,随叶剑英、薛子正等从延安到训练班任教,培训了1000多名抗日军政干部。第1期学员毕业后, 他调任广东东江军政干部训练班任班主任,为广东各地培养了一批抗日军政干部。
为充实和加强琼崖抗日斗争的领导力量,中共中央1940年派李振亚到琼崖独立总队(后改为纵队)工作。他到琼后,先后任总队参谋长、支队长,军政学校校长、政委,中共琼崖特委执委,西区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琼崖区党委委员等职。在琼8年,他分管军事工作, 把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和红军的优良作风带到琼崖,协助总队长兼政委冯白驹建立起精干的军事指挥机构,大大提高了总队指挥作战的能力。他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斗,粉碎了日、伪、顽军的猖狂进攻,使我军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直至最后胜利。他最关心的是培养干部,在敌人重重包围的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他亲自到六连岭创办军政学校,培养出300多名军政干部, 这批干部当时和后来都成为琼崖区各级党政军的骨干。
1945年遵照中央关于建立五指山根据地的指示,李振亚先后率领3个大队和挺进支队向五指山区进军。 他和挺进支队政委符荣鼎率领部队昼伏夜行,远道奔袭驻扎在罗任的守备第一团团部,捣毁了敌巢,解放了白沙县13个乡,建立抗日民主政府,为创立五指山中心根据地立下了头功。
1948年9月,琼崖区党委决定发动秋季攻势, 集中主力向陵水、万宁进军,使琼东南和五指山根据地连成一片。李振亚兼任秋攻前线总指挥,他率领5个支队从保亭县誓师出发, 不到10天时间,拔除了陵水、万宁两县7个据点。 正当部队乘胜前进、扩大战果的时候,李振亚9月27 日在前沿阵地侦察牛漏据点敌情时,不幸中弹身负重伤,翌日光荣牺牲。
噩耗传出,琼纵全军上下,无不失声恸哭,连他的战马也落泪废食死去。中共琼崖区党委发出关于追悼李振亚的决定,号召全区党政军开展学习和悼念李振亚运动。中共中央发出唁电致以悼念。
李振亚是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员,他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每次作战都亲临前线,危急时挺身而出,带领战士冲锋陷阵。他要求战士做到的,自己总是率先躬行,言传身教。他用兵有方,爱兵情切,无论是行军、作战或休整,物质条件再差,他都能想方设法安排好部队的生活,还亲自帮炊事员烧火做饭,替干部、战士裁衣服。对伤病员更是关怀备至,经常给他们喂药喂饭,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他们骑,有时还替伤病员背背包,抬担架。他身为高级干部,处处和战士同甘共苦,毫不特殊。他牺牲的时候,战友们看到他身上穿的是补了又补的旧军装,脚上穿的是用车轮胎自制的六耳鞋,个个都争先脱下自己的军衣和球鞋,流着泪给他换上。为了保密,为了让他安息在五指山根据地,前线指挥部派出一个排护送抬运他的遗体。经过 7天7夜急行军,到达五指山尖峰岭下毛贵乡的毛阳河畔。 琼崖区党委和琼纵总部机关全体指战员,在这里为他举行了庄严的追悼葬礼。
藤县人民为了纪念李振亚,1988年在藤城东山公园建立一座用花岗岩雕砌而成的李振亚塑像,让李振亚的丰功伟绩光照千秋,像五指山和西江水万古长存。
主页求互粉,互顶观点http://www.wm23.cn/xxhln 梧桐子互送http://www.wutongzi.com/uc/97324600.html 欢迎私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